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留住衡水百姓共同的精神印记 保护拯救安济桥刻不容缓

2017-04-19 15:52:55 来源:衡水晚报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给中华大地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古建筑物越来越少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两会上,作为衡水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我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修缮衡水老桥——安济桥的建议。

安济桥横跨滏阳河,建于乾隆三十一年,是一座有着250多年历史的联拱石桥。桥身全长116米,两侧各有望柱58根,每根柱顶有形态各异的石狮。这些石狮,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衡水数代人的生活变迁,是衡水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由于251年的风雨剥蚀,加上年久失修,如今桥体上大部分建筑裂缝严重,部分建筑整体倾斜,已成为危桥。桥上原本应有的百余只石狮子只剩下了三四十只,石狮及石栏板上的图案,有的已模糊不清。由于缺乏有效保护,石狮残缺不全,满目疮痍,损伤严重。

安济桥在一定意义上是衡水“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在老衡水人眼里,安济桥早已是衡水老百姓的一个精神符号,极具历史性和代表性,其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旦破坏就无法挽回。对它的保护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们应该千方百计、不计成本地将其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保存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在对安济桥的保护工作方面,从1989年5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93年7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到1995年禁止一切运输车辆通行;从1999年河北省工程质量检查第七小组下发工程质量检查整改通知单,到2000年河北省文物局统一制作汉白玉基座,再到2013年5月,被国务院审核并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届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都做出了很大努力。然而,目前安济桥的状况依然严峻。

近期拍摄的实地照片显示,安济桥的现状令人痛惜。做生意的商贩随意将物品与桥上石狮拴挂,没有任何保护和爱惜;在桥身和石碑上乱刻乱画;周边存在随意扔垃圾现象。更为痛惜的是,石狮破损严重,有的遗失,或已经看不清面目。石狮的风化速度在加快,安济桥已破烂不堪、损毁严重。因此,在对安济桥的保护建议方面,我认为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从长远着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宣传。要加强对安济桥等历史文化建筑的宣传,让老百姓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一方水土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印记。从而支持投入人力物力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限制车辆通行、限制摆摊设点经营等。同时,在宣传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尤其是当前盛行的手机等终端自媒体的力量,形成宣传合力,并长期坚持下去。为了降低长期宣传带来的成本压力,建议一些企业在给自身产品和服务做宣传广告时,顺便做一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报纸上做广告宣传时,可以拿出少量的版面打上保护历史文化古建筑相关标语。既不影响企业宣传,又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同时也达到了公益宣传的目的。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多渠道筹资。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建议采用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利用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民间资本、个人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对像安济桥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进行保护。同时,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参与感,让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与老百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景点挖掘。随着衡水湖景区的美名远播,衡水这座美丽的北方滨湖城市旅游价值很大。可以探讨把安济桥作为衡水一景合理开发、保护性开发,将其打造成为横跨在滏阳河上的一张衡水名片,与国家4A级景区衡水湖遥相呼应。这样一来,既能保护安济桥,又能有一部分景点收入。反过来将收入用于保护安济桥,以文物养文物,形成可持续发展。

第四,打造文化品牌。以安济桥周边及衡水本地的历史沿革为基础,邀请文化系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编排舞剧或者历史剧“印象安济桥”,在安济桥景区附近常年为游客上演,从而形成衡水的历史文化品牌。

第五,铁腕治理。对恶意破坏安济桥等历史古迹、古建筑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治理措施。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综合治理,依法惩处。同时,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安济桥周边商贩的管理,杜绝有损桥体的一切行为,维护周边环境卫生。另外,专门安排人员对安济桥进行巡查保护,发现破坏行为,随时制止。

衡水是我们的家乡,老石桥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保护安济桥,让安济桥流芳千古,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呼吁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尽快完成对安济桥的保护和修缮,还原安济桥的历史真面目。同时,加强对衡水地域内所有现存历史古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意识,保存衡水的地方特色,留住我们共同的精神印记,给子孙后代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园。(作者系衡水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王琛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