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衡水频道河北日报衡水专辑

衡水:信用数据“多跑路” 诚信企业“少跑腿”

2024-04-30 11:16: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衡水市创新拓展“信用+”应用场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信用数据“多跑路” 诚信企业“少跑腿”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城无信不名。

近年来,衡水市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持续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扩大县级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应用成效、全面提升数据应用创新、提升信用监管质效、倡树诚信典范等多个方面发力,不断创新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为经济发展赋能添力。

创新信用场景

惠企便民融入多领域

“22家驾校为诚信群体提供驾照培训费用打折减免等优惠措施,16家汽车维修企业为诚信群体提供车辆维修、保养、救援等工时费用打折减免优惠……”3月25日,衡水市交通运输行业委员会党委副书记陈兴隆介绍,目前已组织开展“信易+驾驶员培训”“信易+机动车维修”等活动,不断拓展“信易+”应用场景,不仅营造了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参与企业也体现了社会担当,实现双赢。

开展“信易+”守信激励,推动信用惠企便民融入多领域,是衡水市搭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信用服务体系的一项举措。该市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持续提升市级信用平台和“信用衡水”网站支撑能力,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用“一张网”推进信用城市建设,目前已归集数据4.5亿条,为信用场景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依托市级信用平台,衡水市积极推行“信易批”“信易购”“信易游”“信易住”等“信易+”应用场景落地,打造“信易批”“信易游”“信易惠”“信易租”等近200个应用场景,一批惠企便民信用产品实现落地应用。依托“信易游”应用场景,带动滨湖新区、安平、故城、阜城等地,将信用与旅游、娱乐服务相融合,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安平县退役军人在“信易行”场景落地中,享受减免半价的优惠政策;全市18家机关团体在“信用+红色旅游”场景落地中,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在衡水,随着信用分级分类制度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群体在信用实践中受益。据了解,在“信易+”场景打造上,该市充分体现需求导向和地方特色。目前,各县(市、区)“信易+”场景遍地开花,守信受益、信用有价的价值导向深入人心。

打通数据壁垒

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4月25日,桃城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左)向企业办事员介绍企业信用修复办理流程。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4月15日,衡水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依托河北省政务服务网修复专区,在滨湖新区完成我省首例企业异常经营名录修复线上办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据了解,滨湖新区一家医疗器械厂因未及时年报,导致信用失信等负面影响。滨湖新区行政审批局获知此情况后,随即联系衡水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启动“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流程,顺利完成该企业的信用修复。衡水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帅表示,将会同各部门持续推进“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数据共享,努力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

银企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痛点。衡水市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了金融服务中心、智慧金融平台、首贷续贷平台,推出“一中心两平台”金融服务模式,并于2023年获批全省首个设在市本级的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

在“一中心两平台”建设过程中,该市印发实施《关于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分工方案》,整合市级信用平台、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归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等涉企关键数据,并在全省较早完成了与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提升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精准度,实现了信用数据“多跑路”、诚信企业“少跑腿”。

一方面,衡水市推进“双随机+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将全市经营主体分为信用风险低、一般、较高、高四个等级,根据信用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监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经营主体,加大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对信用风险一般的经营主体,按常规比例和频次进行抽查;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经营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另一方面,推进“双随机+部门联合”,健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按照统一谋划、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原则,制定年度联合抽查计划,确保能联尽联、应联必联。整合省市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合理确定联合部门数量,在兼顾成本和效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多头检查,切实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此外,衡水市常态化开展“政府陪行长走企业、走产业”活动,运用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推送的企业白名单和公共信用评价数据,筛选优质企业,促进银企对接。

探索服务模式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4月12日,在饶阳县大尹村镇南北岩村通过“信用贷”新建的设施棚里,种植户在收获甜瓜。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3月28日,饶阳县大尹村镇吕汉村王雪兵的10亩新建温室大棚内,一串串西红柿小灯笼似的挂在翠绿的秧苗上。王雪兵和爱人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去年汛期,受强降雨和洪水影响,吕汉村的40多座温室大棚和1500多座冷棚被淹,王雪兵的7座棚也未能幸免。“不光当年的收成没了,还得再筹集新建棚的钱。”正当王雪兵为重建温室大棚发愁时,建设银行衡水支行的信贷员来村里开展金融支持灾后重建政策的宣传。

因为信用好,在信贷员的帮助下,王雪兵顺利拿到20余万元贷款。有了这笔贷款,他家于去年10月着手新建了2座温室大棚、5座冷棚,总面积约21亩。

“良好的信用,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吕汉村党支部书记张贺介绍,在吕汉村,和王雪兵一样靠灾后重建金融服务新建大棚的不在少数。截至去年末,全村100余户受灾农户接受了灾后重建贷款,全村共新建棚室300余亩。

“党建+信用+金融”是衡水市探索出的纯信用贷款金融服务“三农”模式,由村党组织做信用担保,一手拉银行、一手拉农户,有效解决了农户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目前,“党建+信用+金融”模式已经实现市域全覆盖,并且升级到2.0版本,即“党建+信用+金融+村级金融官”。农户通过村级金融官层层把关、协助办理金融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线上贷款。为顺利推行该模式,衡水市发挥基层党组织人熟地熟的优势,组建信息采集队、征信评审团两支队伍,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服务网络,评定信用乡镇51个、信用村7246个(次)、信用户59.2万户(次),累计投放信用贷款28.55亿元。

同时,衡水市建立“一次授信、循环贷款”“户失信、村降级、乡受损”等机制,取得了“三增三减”的效果,即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户数,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办理贷款手续、减少贷款利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未来,衡水市将以服务民生和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打造“诚信衡水”品牌,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信用基石。(河北日报记者陈凤来、邢云)

 

责任编辑:李瑾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