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河北日报衡水专辑

衡水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23-09-26 11:45: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村民腰包鼓起来 村集体腰板硬起来

——衡水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衡水市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党建+X”、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精准打造特色产业。围绕项目扶持、财政金融扶持、要素资源保障、考核管理激励等,该市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引导有基础的村放大特色、做强龙头,支持有自主发展能力的村做大体量、增强后劲,安排项目重点扶持基础相对薄弱的村提升收入。

故城县刘堂村:

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在故城县刘堂村,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该村整合10余亩村集体闲散土地建成3个温室大棚,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各种鲜蔬,每个大棚的年收入10万元以上。该村党支部在县乡的支持下,引来康博莱食品加工厂、国华风力发电升压站、正大养鸡场等项目。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福算了一笔账:企业落户后,周围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更完善,本村60多名村民已经就到企业打工,按照每人每月2500元的收入计算,一年增收3万元,村集体每年也能收入80万元。

与此同时,刘堂村探索“党支部引领+农户耕地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订单收购+银行保险助力”的自主经营模式,把农户分散经营变为村集体合作社规模经营,流转土地4300余亩,通过整合土地资源、集中采购农资、统一种养作业、联合对外销售等,发展多元化种植,最大程度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在保障村集体和村民土地流转收入的基础上,让腾出手来的村民参加手工作坊、发展畜牧养殖,带动200多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在故城县乡村振兴局支持下,刘堂村还探索发展庭院经济,由村集体引导村民免费领取山楂树苗,在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上种植,所产山楂由乡村振兴局统购统销,收益由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成。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收入增加,大家干事创业越来越有底气。

2022年,刘堂村被确定为故城县数字乡村试点村,实施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等配套项目。随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该村“三农”信息服务供给多元化,村集体流转的土地效益也有了保障。同时,该村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台,探索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通了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帮助村民销售各类农产品20余万元。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该村走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枣强县刘大市村:

村企合作,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9月18日,记者走进枣强县宝阳鞋业刘大市村制帮厂,20多名村民正在裁剪、缝制……村民李文景说:“这个活儿挺容易上手,离家又,一个月挣3000多元,觉得日子过得挺好、挺舒心。”

枣强县通过引进企业,依托优势产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实现双增收,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该县重点民营企业宝阳鞋业有限公司与刘大市村开展村企合作,将加工车间延伸到农村。“在这里建车间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问题,通过村企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宝阳鞋业生产部经理张建说。

该县村企合作源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开展。该县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村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引导企业深入了解各村具体情况,立足产业发展,找准村内资源和企业优势的结合点,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让致富门路多起来、致富步伐快起来。

作为枣强县“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牵头落实单位,枣强县工商联持续做好与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吸引社会力量汇聚到行动中来,通过资金、技术、就业等全方位帮扶,促进村集体增收,实现企业增效。目前枣强县已有10家国企、67家民企及个体工商户参与了脱贫村、脱贫户的对接帮扶,累计投入帮扶项目资金944万元,惠及脱贫人口5404人,提供就业岗位63个,实现了全县133个脱贫村企业帮扶全覆盖。

武强县崔留贯村:

土地托管,村集体和村民双赢

“去年高粱收成不错,农户每亩地除了有800元土地租金收入外,还有160元分红。”武强县街关镇崔留贯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民介绍,分红后村集体还有剩余。

武强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难题,引导村级党组织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不断探索新路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提质增效。

村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降低了农资成本,村民还能获得保底收益和分红。在土地托管工作中,街关镇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按照“一变两不变,促进双增收”(即经营主体由农户变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受益主体不变;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的工作原则,采用“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涉农企业+银行+保险”的“六位一体”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流转农户土地由村集体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让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增收。

在街关镇蔡留贯村,20多名种植能手、农机能手从种田人变成了村集体的“打工人”。2021年,蔡留贯村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试行土地托管,由村集体雇用村里的种植能手、农机能手组成托管服务队,对全村1119亩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村情不同,耕地入托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为确保土地托管经营模式有序推进、落地见效,武强县出台专门办法,在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受益主体“两不变”的前提下,指导村级党组织立足本村实际,探索全托管自主经营、全托管委托经营、多环节或单环节托管服务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共有13个村试点开展土地托管服务,约1万亩。(河北日报记者陈凤来)

责任编辑:李瑾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