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河北日报衡水专辑

2022年衡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2023-01-20 10:18: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粮食稳 产业兴 乡村美

——2022年衡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回眸

到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十九连丰”。2022年粮食总产量88.5亿斤以上;全年果蔬产量达477.7万吨,特色农业产业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建成187个美丽乡村,新建农村户厕3.3万座,1554个村庄实现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底色更靓

武强县建忠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几架无人机在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河北日报资料片)

回眸2022年,湖城“丰”景喜人。衡水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年度各项重点任务,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态势,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农稳粮,筑牢农业基本盘

——2022年粮食生产面积达到1086.7万亩、总产88.5亿斤以上,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双增长

近日,深州市魏桥镇宏图农机合作社的农场里,潘建星带着家人在象征丰收的玉米囤前贴上“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大红字,迎接春节到来,身后一排排玉米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照亮了人们的笑脸。

“2022年,我们合作社流转了2300多亩耕地,种植了花生、金银花、玉米,全部获得了大丰收,其中玉米收获了270多万斤,亩产达到1500多斤。”辞旧迎新之际,潘建星对今年充满期待,“争取扩大种植规模,再大力发展种养立体农业,在金银花下养殖鸡和鹅,并间作北京菊等药材。”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2022年,衡水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到2022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2022年粮食生产面积达到1086.7万亩、总产88.5亿斤以上,实现双增,均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生产面积双增长,得益于衡水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认真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不断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衡水市立足资源禀赋,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集中打造了优质蔬菜、杂粮、油料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借助“果蔬进京”东风,积极吸引北京新发地商户来衡建设绿色果蔬基地,新发展优质果蔬基地6万亩。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纳入监管平台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1000家,实现了省级农安县11个县(市、区)全覆盖,种植业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跃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品牌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春节临近,饶阳县南北岩村的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秧藤。不远处的瓜菜交易市场车来车往,新鲜的蔬菜经过严格检验后,被装上货车运往了京津等地。在这里,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该市农业农村局以锻造农业品牌为抓手,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2022年省级农业企业领军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均达到8个。如今,深州蜜桃、阜城漫河西瓜、饶阳设施蔬菜等一大批衡水特色农业品牌叫响全国。同时,该市还实施了项目增收、科技支撑、龙头培育、帮扶助力四大行动,持续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覆盖水平和质量,1001个脱贫村共培育发展农业特色品种1325个,截至目前,该市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全覆盖,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断提升。

粮食喜获丰收,重要农产品也稳定供给。2022年,该市果蔬生产实现量质齐升,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15万亩,产量367.7万吨,增长3.7%;其中设施蔬菜占总面积比例有望保持全省第一。水果面积稳定在50万亩,设施水果达到12万亩,产量稳定在110万吨。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全市新建改扩建生猪规模场15个,新增奶牛存栏8000头,新增液态奶加工能力18万吨。到2022年12月底,全市肉、蛋产量分别达到30万吨、25万吨。奶牛存栏8.9万头,奶产量39万吨,生猪存栏135.2万头、出栏257.7万头,均实现同比增长。

近日,故城县建国镇姜圈村菜农张红娟在拱棚里收菠菜。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科技兴农,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9.5万亩,重点打造2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强劲

近日,在故城县东大洼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物联网控制室里,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观察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生长情况。“不光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查看,还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灌溉设备的电磁开关阀,依据这些灌溉数据,在这个平台上就能优化灌溉策略。”故城县东大洼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副总经理赵书栋表示,云平台将所有现代化农业设施串联起来,可为农户提供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

衡水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提质增效,突出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为现代农业注入澎湃活力。截至2022年底,该市共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9.5万亩,超出年度任务2.5万亩。还建设了33个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创建7个省级创新驿站,重点打造2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与河北农科院合作实施了水果增甜提质、优质粮食生产、高效作物栽培等一批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传统的浇地方法既费时又费力,自从用上滴灌潜埋技术,用时缩短了一半,还节水,肥料也可直接灌溉到麦苗根部,省力又高效。”近日,故城县建国镇种粮大户刘宝收高兴地说,2022年他流转的1700多亩土地,用上了滴灌潜埋浇地技术,病虫草防治则用上了现代化装备,“4台无人机,3台高秆喷药机,只要半天时间就能完成飞防作业。”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该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7亿元,受益户数4094户,补贴机具4993台(套),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武强县、故城县、景县3个县获得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2%。如今,无论夏收秋种,各类农机在衡水广袤田间纵横驰骋。从传统的“犁耧耙耱”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现代农业机械成为田间主力军。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为粮食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临近春节,走进设施蔬菜大棚、现代农业园区,处处蔬果飘香,畜禽欢鸣。“去年通过土地托管,我们将20亩耕地全部交由合作社托管,一年下来分红2万多元!”桃城区邓庄镇武家庄村60多岁的张兰根高兴地说,他们村40户村民都和他一样,通过土地托管实现了增收。

2022年以来,衡水市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全市共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0多家,依法登记农民合作社13920家、家庭农场12206家,居全省前列。国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1家,累计达到272家;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累计达到228家。实施托管服务土地面积达584万亩。截至2022年底,该市一产增加值完成250亿元,同比增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82万元,同比增7.6%。

阜城县阜城镇冯塔头村美丽的新民居。(河北日报资料片)

内外兼修,绘好和美乡村新画卷

——建成美丽乡村187个,新建农村户厕3.3万座,1554个村庄实现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一渠碧水绕村而过,道路平整、树木成排,屋舍俨然、整齐划一,孩子们在村中广场上嬉戏,笑声格外欢快……走进衡水高新区大麻森乡东桃园村,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景象。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2022年,衡水市各县(市、区)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以人居环境清洁、建筑风貌美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特色产业壮大、乡村治理有效为主要目标,重点围绕环市县主城区周边,沿铁路、高速、国省干道,以及大运河文化带、景区和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点区域,连线成片,打造“村庄宜居、生态优良、经济发展、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继续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等为重点,全面提升村庄公共环境,提升村庄风貌。昔日的残垣断壁、废弃坑塘,如今变成了小游园、小广场。2022年,该市共新建农村户厕3.3万座,改建1.1万座,新建农村公厕924座,完成30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4642个村庄完成村内生活垃圾和积存杂物、村内外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创建美丽庭院43270户,1554个村庄实现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全市建成美丽乡村187个。

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完成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61公里,完成707个村内街道硬化;提升农村幼儿园服务水平,当年底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普惠性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服务点全覆盖;深化农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通信网络向乡村延伸,2022年底前,乡村两级认领事项100%网上可办。

2022年,衡水市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村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展望2023年,衡水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谋深谋实现代农业强市场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大力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创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等六大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展现衡水担当、贡献衡水力量。(河北日报记者焦磊)

责任编辑:李瑾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