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湖城要闻

衡水民俗绣品收藏家吴霞:素心传承 让民间刺绣艺术光彩绽放

2022-07-18 17:00: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图为吴霞正在介绍展出的民俗绣品。 河北日报记者陈凤来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陈凤来)一个孩童所用的围嘴,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一个装满香料的荷包,承载着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意;一件绣满吉祥图案的门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月14日,“萦丝成锦·刺绣生花”——吴霞民间刺绣艺术收藏专题展在衡水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展览分枕上花色——枕顶绣篇、怀囊似锦——荷包绣篇、衣带风华——服饰绣篇、绣俗成雅——饰品绣篇和刺绣工艺流程五部分,展出了她收藏的200余件清代、民国时期的民间绣品,让市民近距离欣赏到民间传统刺绣技艺的独特之美。

展台上、橱窗内,各式各样的民间绣品令人目不暇接。旗袍、抹额、云肩、荷包、挽袖、虎头帽等这些近代民间衣物、饰品上,精美的刺绣图案让人大为惊叹。在一幅幅展板前,吴霞向慕名前来观展的市民讲述着传统刺绣艺术的渊源、种类和特色。在她看来,针线交错,指法芬芳,勾勒出的山水皆有远近之趣,描绘出的花鸟亦有传神之姿。观之,可感受到精致细腻的美感和温润如玉的质感。刺绣的美,不仅在于表面,其流露出的丰富感情,让这门传统工艺有了温度。

图为展出的民俗绣品。 河北日报记者陈凤来摄

是什么让自己走上了收藏之路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吴霞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小时候经常看到老一辈的人坐在炕头绣花,那是永久定格在心中的一幅画,这幅画是一种情结,一种朴素的情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审美,直到有一天,这种情结就像长在心里的花,悄然开放。儿时的一个启蒙,成就了她成年以后的一个业余爱好——收藏。当她在文物市场游览时,目光一下聚焦在绣品上,她几乎想都没想就加入了收藏绣品的行列,而且是专项收藏,这一收藏就是近三十年。

收藏绣品就是收藏民俗,虽然喜欢,但由于上班工作忙,收藏只能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间去市场“淘货”。她可以盯着一件绣品半天不动地方,淘到一件可心的东西,会高兴好多天。逛本地的古玩市场怎么都好说,去外地赶地摊“寻宝”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了争取时间,她天还不亮就赶火车,在车上算是休息了,下了车顾不上其他,直奔古玩市场。这种市场一般就是半天,错过就要等一周,所以必须争分夺秒。等市场散了,再去逛古玩店,如果当地有博物馆,一定想办法参观,增加对刺绣的了解。

随着对收藏的痴迷,她已经不限于本地,老伴儿支持她,经常是和她坐上火车一跑就几千公里,就是跑再远的路,只要能收藏到自己喜欢的绣品她就觉得值。有一次去一个地方,当地的几个古玩城跑了一个遍,傍晚的班车就要返程了,还是一无所获。难道这次白跑一趟?她心有不甘地来到二楼的一家店铺,一件绣工精美的民国绣袄展现在面前,衣服前后满工满绣,刺绣的花朵呼之欲出般鲜活细腻,她狠下心直接放钱拿衣服走人。贵,也值了!

靠多年的不懈坚持,她的藏品越来越丰富,仅收藏的清末民初刺绣枕顶就有几百对,花鸟鱼虫、诗文吉语、几何符号、风景器物、人物故事,各种刺绣题材琳琅满目。每一幅枕顶都是一幅画,都让她百看不厌,她陶醉于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带给自己的特有的愉悦,同时对这些生活在市井的草根艺术家充满了深深地敬畏。

她说刺绣这一古老的艺术,伴随着先人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早已经融入了一辈辈人的灵魂,是积淀深厚的古老文化。每有人生大事,比如孩子出生、嫁娶、求取功名、节庆、寿诞等人生重要的时刻,刺绣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人们以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纳吉祈福、功名利禄、生息繁衍、平安幸福的吉祥寓意,用一针一线编织着生活的和谐美满。一副副精美的绣品,是质朴民风的见证,更是美好情感的寄托。

彩丝传情,银针织梦。素手匠心,宛若天工。“让人惋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刺绣不易保存,加上人们对古绣认识得少,缺少系统的整理与保护,所以存世的古绣也越来越少。”吴霞说,耗费心血收藏这些刺绣,初心就是希望尽绵薄之力来传承保护这门技艺,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藏者的最大心愿。好在社会各界给予了她关注和支持,衡水博物馆专门辟出展厅进行布展,让刺绣这一传统艺术走进了百姓的视野。

责任编辑:张汉枫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