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百年老站沐风栉雨 历代传承书写华章 纪念衡水水文站建站100周年

2020-08-06 17:34:40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水文站

测量现场

一百年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矗立在滏阳河大堤上的衡水水文站始建于1920年,经历过更名、翻盖、扩建、停测、上迁、下迁,历尽沧桑,距今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衡水水文人,他们迎风踏雨、把脉江河,牢记职责与使命,攻坚克难,薪火相传,用汗水奋力书写绚丽的水文华章。

水文老站 满载艰辛荣誉

衡水水文站坐落在衡水市河东街道办大西野营村,是滏阳河中下游控制站,1920年4月由顺直水利委员会设立,现直属衡水水文勘测研究中心,历经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目前衡水市境内唯一一座百年水文老站。

建站一百年,衡水水文站历经过数次洪水洗礼,洪水水位超过20米就有三次。在历次暴雨洪水水文测报中,水文站工作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准确地抢测洪峰,为防汛救灾决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水文信息。

一百年间,这座水文站见证了衡水水文事业从小做大的光辉历程。水文站成立之初,由于测报设备有限,只能测量水位、泥沙、降水等基础数据,测量技术也比较原始。新中国成立之后,水文站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滏阳河左堤上建起了6间站房,测船升级成了开口式手摇缆道,水面蒸发、冰情、水质、土壤墒情、地下水等观测项目逐渐增加,大量水文数据在水资源分析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一座崭新的二层小楼在老站旧址上建成了。这座满载艰辛和荣誉的水文老站如今焕然一新,它将继续前进,为水文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忠于职守 逆行而上

衡水水文站观测水位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年了,一百年来,实测最高水位22.93m,出现在1963年8月。随着亲历者杨业高的讲述,时间彷佛又回到了大雨滂沱的日子。

1963年8月上旬,滏阳河流域迎来一场暴雨,各行洪河道汇合成几十公里宽的水面沿滏阳河干流一带向下游扑来。8日冀县县城已泡在洪水之中,9日晚洪水涌进衡水城。

当时,像这样的特大洪水情报对于各级领导和下游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抗洪斗争非常重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水情情报送出去。此时,衡水水文站却与外界失去了所有联络。站上的测船绝不可以离站,泅水送出情报才是唯一的选择。焦急万分的杨业高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将最新水文情报用腊纸封好,系在脖子上,穿好救生衣,拿上花杆,泅水横渡过滏阳河滩地和主流,穿过泡在洪水中的街巷,找到了专区防汛指挥部和中心站,通过军分区电台,发出了中断40小时后的一份非常珍贵的水文情报。

5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参加“63.8”大洪水测报工作的小伙儿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他们在那个夏天有担当、毅然逆行而上的身影留下了最动人的画面。

水文人总是给人留下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工作是不分昼夜的,水情就是军令,洪水就是号角,监测、记录、整理、报送这一个个流程就是最神圣的使命。“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水文精神早就烙印在每一个水文工作者心中。

历久弥新 与时俱进

进入新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水文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水文测报直接为防汛抗旱提供雨水情信息,必须做到“更全、更准、更快、更新”。水文监测项目越来越全,质量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水文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大量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不断运用于水文工作之中。电子通信、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工作越来越重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日渐提速。

所有这些,都对水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衡水水文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业务技术水平,让他们的专业技术理论更扎实,各种精密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更熟练。视野更宽、更具创造力、精通仪器操作成为了一个优秀水文人的必备品质。

100年岁月沉淀和时光洗礼,如今的衡水水文站一代新人换旧人,职工新老交替,干劲十足、思维活跃的年轻人给水文站注入了新活力。但是,舍小家、顾大局、日夜坚守在水文测报一线的工作作风没有改变,水文工作者们将继续用他们的汗水铸就衡水水文事业的辉煌。(记者田思雨)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王学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