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县市区视窗>>

河北武强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面发展

2020-05-21 11:20: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图为图为街关镇北谷庄村村民的春秋大棚。 通讯员孟卫力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翟一杉 通讯员孟卫力)谷雨时节,广袤的田地上一片绿色,位于河北省武强县街关镇北谷庄村西的十八个扶贫大棚内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农户们在里面辛勤劳作着,期待着一个月后的丰收……这只是武强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强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面推进精准脱贫与县域经济全面发展。2018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在全省脱贫成效考核“好”的等次中位列第一;全县剩余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9.25万人下降至157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084%。“精准发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推广。

●坚持思想引领,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战场主力军

“每年分红2000元,每干一天活能挣70到80块钱,累一点就能多挣一点,这样自己也有了一份工作,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北谷庄的扶贫蔬菜大棚里,贫困户石景洲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向笔者介绍着。“是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队帮我们谋划的这个脱贫致富的路子,现在大家干劲儿可足了!”

北谷庄村是武强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有贫困户22户,45人,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结合他们自身实际情况,研究扶贫政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率先对村内贫困家庭实施土地流转,在北谷庄村西共建设了十八个春秋大棚,覆盖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8户41人。“通过农业农林局、扶贫办的协调,一个大棚补贴1万2千元,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等方式自筹7000到8000元,这样2万余元建造一个大棚,每个大棚种植的蔬菜预计可为贫困户年增收上万余元。”北谷庄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郭中锋说。

经村党支部积极协调,目前大棚已入股武绿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委托管理,种植西红柿,洋白菜等蔬菜。贫困户赚取分红和工资双重收入,打破了“等、靠、要”模式,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一线党旗红,党员干部当先锋。这是常挂在像郭中锋一样的驻村扶贫干部嘴边的一句话。“为推动扶贫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我县推行“一线工作法”,县委书记带头深入一线,走遍了县内所有的贫困村,同时,我们要求所有县级干部、科级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都要包村包户,776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结亲戚”,先后开展扶贫擂台赛、“百企帮百村”、脱贫致富竞赛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党员群众齐上阵,共同聚力抓脱贫的良好氛围。”武强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石帅说。

目前,全县有2800多名党员冲锋在脱贫增收的一线,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建设富美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实施产业扶贫,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

武强县是全国最大的西洋管弦乐器生产基地,西管乐器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优势,如何发挥产业优势,带动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成为摆在武强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想让贫困群众跟着主导产业致富,就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开发出相应的工作岗位,让贫困户参与到整体的产业链条中来。”武强县农开扶贫办主任张建强说。

贺忠太同立是周窝镇谭封庄村的一个贫困户,父母得病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以至于30多了还没娶媳妇,为帮助像贺忠太一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工作队多方跑办,在村里成立了乐器产业扶贫车间,为县里大型乐器企业加工零配件,经过车间培训的贺忠太很快成了扶贫车间的业务能手,月收入稳定三千元左右,实现了稳定脱贫。

武强县还以嘉华乐器、隆尼施钢琴、金音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引导贫困群众企业打工或从事配件加工、乐器维修、网上销售等,累计带动35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武强县点探索了“3+N”多渠道增收途径,“3”,即立足县情实际,依托奶业、西洋乐器、文化旅游三方面比较优势实施产业扶贫。“N”,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产业扶贫安排部署,通过多种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奶业、西洋乐器、文化旅游已累计带动3625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武强县还整合其他各种途径,多角度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实施光伏扶贫,建成1个25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2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618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安排公益岗位1480个,救助无劳动能力贫困户810户。通过发展手工业促增收。依托现有的编织袋加工、车衣加工等家庭手工业项目,带动168户贫困户增收。特别是建成手套加工等扶贫车间9个,带动66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除此之外,该县还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实施金融扶贫,开展消费扶贫等形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累计安置贫困群众到公益岗位1053人,为401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099.5万元,举办扶贫企业产品展销会3场,销售鸡蛋、面粉等农产品500多万元。

图为村民在武强县周窝镇谭封庄村乐器扶贫车间工作。 通讯员孟卫力摄

●创新扶贫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我能甩掉穷帽子,全靠与富源牧业合作。”武强县洛沱湾村贫困户贾庆丰说,他家4口人中3人残疾,只有4岁的女儿身体健康。2018年,他以1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富源牧业,已经连续两年分红,每年分红800元;去年,他还为该公司种植饲草7.25亩,收入5800元。

依托蒙牛公司、富源牧业衡水牧场等龙头企业,武强县全面推广实施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组织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签订《扶贫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三方协议,变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贫困户每年享受8%的固定股金分红。除股金外,贫困户还可将土地流转至企业、直接到企业就业、服务融入产业链,获得股金、租金、薪金、产业四重收益。

“衡水牧场共流转农村土地11223亩。主要涉及东孙庄镇三个村、街关镇14个村、周窝镇1个村。每年租金按当地当年4月份1000斤小麦的市场价,达到1200元左右,稳定助力周边精准扶贫。”富源牧业厂区负责人朱得广说。这“四重收益”,构建起“农企双赢”、“强县富民”的扶贫开发新机制。截至目前,武强县通过与富源牧业四重合作的扶贫模式,共带动2401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武强县把创新工作举措作为推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力求扶贫动力最大化、脱贫成效持久化。该县还依托全省首家挂牌运营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开办扶贫政策解读专栏,用好覆盖全县112个贫困村的“村村响”大喇叭等形式,每天定时选取生动鲜活、丰富翔实的真实事例,把党的扶贫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鼓舞干群士气、推进工作落实、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也有效激发起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此外,武强县还探索创新了“旅游扶贫”,“党建扶贫”,强化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为所有贫困人口商业补充保险,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统筹经济发展,推动全县各项工作上水平

连日来,在位于武强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和平铝业一期工程项目工地可以看到,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向车间内运送各种设备,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以脱贫攻坚“深入一线、做实一线”的作风抓项目建设,我县重点打造了和平铝业材料装备制造、音画创意体验和蒙牛奶业“三大产业集群”,投资总额超200亿元,涉及企业项目125个,全部建成后武强将成为雄安新区和京津冀重要的材料装备产品供应基地、牛奶供应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后花园。”武强县委书记侯桂宁介绍到。

坚持用脱贫精神抓项目建设,用脱贫作风抓民生改善,用脱贫思维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武强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增幅全市名列前茅,实现首季“开门红”。

武强县还统筹民生发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民生投入年均增幅始终保持13%以上,武强县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对于以后的发展,我们更是信心百倍。全县党员干部已把“5+2”“白+黑”作为工作常态,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四名医务人员主动驰援湖北,2390余名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社区防控,7534名农村党员主动参与本村防控、卫生整治等,形成了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全县未发现一起疑似或确诊病例。”武强县委书记侯桂宁说。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