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我和谚语

2019-11-25 09:57: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几十年来,尽管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但一直钟爱着一个事儿,就是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谚语。这几十年中,工作岗位变了几次,工作地域换了几次,但不变的是,搜集、整理记录谚语的笔记本常带在身上。谚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谚语修正了我的思维,谚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我的灵魂,使我不断提高素养。谚语成了我多半生的良师益友。

我对谚语感兴趣,并且搜集记录,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我在税务所担任片管员,也就是收税员。税务所附近有个开大车店的老崔,老崔当时已年近七十,懂得很多,书底很深厚,尤其是各种格言、警句、谚语常挂嘴边。我当时虽二十刚出头,却与他成了忘年交。因大车店是纳税单位,所以接触多。其实当时不知道何为谚语,只是从他那里经常听到“闪光的话“,十分感兴趣。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仁义礼智信的含义,第一次感到语言的魅力。后来才知道,他的好多话来自《增广贤文》、《曾国藩治家格言》、《千字文》、《弟子规》等。那时起,我就开始记录“闪光的话“(格言、警句和谚语)。 为了更深的研究谚语,我买了有关谚语、格言、警句 、俗语、歇后语等许多书,开始研究。

什么是谚语?谚语是语言里的“盐”,它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或言语,说明深刻的道理。比如,讽刺见利忘义之人,说他“有奶就是娘“;形容国富民才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谚语不同于格言、警句之处,主要是它来自民间,语言朴素,以物喻理,而后者主要来自名人、名文。

为搜集民间谚语,我准备了小笔记本,只要下乡或下企业随身带,听到或看到就记下来。有时下乡调研座谈中,偶听到类似谚语的就随手记到工作记录本上,回头再挪记。 如一次去韩庄公社调研,赶上主要领导那会儿没在。我就随便到院里转转,在树萌下,发现有人用木棍之类的东西,在地上写着一句话,“乞丐的行囊里也装着希望”。于是我如获至宝,立即记到本子上了。

我对谚语的搜集整理,从内容或内涵上经历了四个过程,头一次是从众多“好听话"中“罢黜百家”,独选谚语;第二次,是从反映众多方面的谚语中独选人生修养之类;第三次是从人生修养类别中仅选养生保健的;第四次,是从养生保健中单选心理健康方面的。

在谚语搜集的基础上,注意整理编辑。这个过程中,不是光当照像机,而且要分析研究考证。因谚语来自民间,在口传过程中有的变了味,需修正。比如,“舍不得孩子逮不住狼”这句话,人们常这么说,但仔细想觉得违背常理。于是,详查资料,找人求教。最后的结果是,这句话里的孩子应为鞋子,因南方某地方言“鞋”发音为hai,意思是要想捉住狼,必须舍得力气多跑道儿,不怕费鞋。还有些带消极因素的,在整理编辑中就做修正或舍弃,如“棍棒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对前条就舍弃,对后条改成“严是爱,松是害”。还有些流传于民间但文化品位较高的格言,也吸收进来了,如“山外青山楼外楼,学习永远无尽头”。 在搜集的基础上,我就想把它变成更多人的知识,惠及社会朋友。于是就着手分类编辑。围绕青少年如何做人处世这个主题,联合老朋友张振华,于二十年前出版了《青少年人生修养谚语》,受到青少年及家长好评。近几年,针对心理健康在养生中的重要性,面向中老年读者,编辑刊印了《心理健康养生谚语》,通篇阐述了“千保键,万保健,心宽乐观第一件”的道理,受到中老年朋友欢迎。

阳光照亮大地,谚语启迪人生。在和谚语打交道中,深受其益。它伴我成长,伴我成熟,伴我快乐。真正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贾同淮)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