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头条新闻>>

衡水市冀州区“三个中心”建设实现兜底扶贫全覆盖

2019-10-18 11:29:46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不返一人

冀州区“三个中心”建设实现兜底扶贫全覆盖

“家里面也没有这样的生活,饭菜七天不重样!”

“如果不住到这里来,在家里我只有等死。”

……

近日,在冀州区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入住的群众争先恐后地向记者介绍如今的幸福生活。

为解决好“两失”“两重”“两非”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近两年来,冀州区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相继建成贫困人口集中供养、失能贫困人口医养、防贫救助“三个中心”,探索出一条具有冀州特色的兜底扶贫新路子。

●集中供养,生活有保障

“吃穿有人管,病了有人看,以前不敢想这样的好日子……”57岁的李胜起说起供养中心的好处来根本停不下。

李胜起是南午村镇燕家庄村人,无儿无女,患有脑血栓,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直到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入住集中供养中心,生活才有了保障。

李胜起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变,正是得益于冀州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的建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区发现失能与半失能贫困户是困扰基层兜底脱贫的难题。这些贫困户虽然政策兜底了,但因无人监管、无法监管,日常生活起居无法自理,不仅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更谈不上养老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区本着“扶贫攻坚不仅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的宗旨,投入50万元对原周村中学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建成占地30亩、拥有120间宿舍、可容纳200余人的集中供养中心,且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后勤服务等方面一应俱全,有效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养老问题。

“一个房间住两个人,配有厕所浴室,地板采暖,床前有呼叫器,一摁按钮,服务人员马上就到……”供养中心主任孙洪旺介绍说,失能失养人员在这里吃穿住行医都不用掏一分钱,而是把他们原来享有的农村低保政策、扶贫政策收益、残疾人补贴和护理费等资金整合到中心,不足的部分由区财政和社会捐助进行补贴。

“这里环境这么好,还有专人负责做饭和照顾,俺把儿子放在这里放心,供养中心真是解决了俺的大难题。”常年伺候患病儿子的周村镇马家庄村村民李春田对供养中心的设施和服务赞不绝口。

该模式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目前,全区已有171名失能、半失能贫困群众得到集中供养。

以医助养,活得有尊严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在冀州区失能贫困人口医养中心,95岁的孤寡老人刘明珍激动地向记者说道,感谢党的好政策,这里吃喝拉撒有人管,每天还有大夫给看病,现在感觉生活真好!

来医养中心之前,刘明珍曾短暂入住供养中心,当时生活上有人照顾,但医疗条件达不到,病痛没办法解决。医养中心和供养中心最大的不同,是在这里不仅生活有人照顾,还有医护人员驻扎,全天候负责给他们治病。

对失能兜底贫困户通过集中供养解决了生活问题,但部分瘫痪、大病、慢性病和易复发病的“重病重残”人员不仅需要生活救助,更需综合养护服务。为此,该区精心谋划、积极整合现有扶贫政策资源,以小寨乡卫生院为平台,对卫生院闲置病房楼进行合理改造,建成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拥有21个房间,可同时容纳40余名贫困失能人员居住的医养中心,实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

“医养中心在保障吃、住、行等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重点发挥医疗服务、紧急救助、康复训练等医疗保障职能,为失能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周到服务。”医养中心副主任赵荣介绍说,医养中心为三层楼房,每层设置一间病房,配备相应医护人员,负责入住群众的健康服务、日常诊疗,如入住群众出现疾病可及时搬入病房,由责任医师和护士进行专门诊治和分级护理。

冀州区贫困人口医养中心打破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的格局,把医疗和养老有机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有病看病、无病养老,提高了因病、因残、因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初步建立起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入驻贫困群众33人。

托底保障,生活有希望

张德新是冀州镇大罗村贫困户,去年刚刚脱贫,今年又因患病花费7万余元,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冀州区防贫救助中心得知这一情况,按程序为他办理了扶贫保险金,给予临时救助6400元,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

围绕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冀州区进一步完善兜底保障制度,建成防贫救助中心,编密织牢贫困群众社会保障“兜底网”,对陷入困境的“两非群体”“五类人员”群众及时救助,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不返贫”。

“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救助65户、100余人,发放救助金39余万元。”救助中心主任宋洪刚说,为确保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不返一人,他们成立了冀州区防贫救助中心,并以乡镇、帮扶部门、村为主体,构建起动态的监测网络,一旦发现贫困群众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救助。

为切实发挥防贫救助中心作用,救助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多方联动”运行机制,贫困群众“申请登记”后,他们迅速通过“交办、转办、转介”方式,分别交由相关部门办理,一般10—15天就能实现从资金的申请到发放。同时,他们还织密多重保障网络,与人寿保险公司合作,财政拨款125万元作为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区10%左右农村人口购买保险,实现“防贫保险”托底;设立“关爱基金”,发动机关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等力量捐款,目前基金已经达到300万元;“临时救助”救急,将3000元以下救助额度权限下放到乡镇审批,防范因“急难型和支出型”而滑入贫困的风险。

“集中供养、医养结合、防贫救助三者融为一体的有效探索,从机制上织密了保障网,筑起了防贫坝,解决了兜底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让群众受了益。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不断攻固提升,持续稳定做实做好。”冀州区政府党组成员王凤鸣说。(记者李国涛)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