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河北日报衡水专辑>>

衡水“三区同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2019-09-02 09:28: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农民向社区集中 产业向园区集中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衡水“三区同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饶阳县圣水村新民居整齐划一。 记者焦磊 通讯员崔佳栋摄

白墙灰瓦的联排民居、新式太阳能路灯、宽敞的文化活动中心……8月27日,记者走进饶阳县圣水新村,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盖了温室大棚,去年葡萄种植收入12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要多。” 村民胡双喜脸上泛着喜悦。

过去的圣水新村街道宽窄不一,高低朝向不同,村庄建设没有规划,限制了村子的进一步发展。借着新民居建设和“三区同建”的东风,该村在村东规划建设了新型社区,并同步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建设蔬菜棚室450余个,500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儿实现了就业。

近年来,衡水把农村新型社区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三区同建”,推动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规划先行,实现区域建设一盘棋

衡水全市4994个村庄,村均仅687人,村多、村小是突出特点。“我们从市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打造和谐舒适、文化底蕴浓厚的农村新型社区、高端产业园区、绿色生态园区。”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说,我们要把农村新型社区打造成新型城镇化的前沿基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园区发展同步跟进。

衡水市把农村新型社区纳入了城乡总体规划,聘请有影响的规划设计院,对农村新型社区布点和产业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将全部村庄整合为1168个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在社区周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做到与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的“多规融合”。其中,城中村、城郊村联建社区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镇边村、园中村纳入小城镇规划;其他村庄联建社区,综合考虑产业支撑、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公共服务等因素,实现区域一盘棋。

本着向县城周围、乡镇驻地、产业园区周围聚集的原则,衡水按照人口规模3000人左右、农事作业半径两公里以内的要求,编制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把村庄划分为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等不同类型,确定其数量和位置,对全市188个“三区同建”的中心村(包含811个行政村)实行联村并建,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生态园区。所有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示范点,均按照“体现衡水特色、突出田园风光”的要求,编制建设规划,包括建筑设计风格、聚集人口数目等。

在“三区同建”过程中,该市注重促进产村融合,依托村庄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建产业园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推进产业发展,让农民的“根”深深地扎在社区里。在冀州市西王镇嘉兴社区,周边永生食品等20多家企业已成规模,常年在企业打工的有2000多人。社区办主任史江龙说,正是有了打工村民的硬需求,嘉兴社区才敢由五分村、东吕津、水泊张三村联建新型社区。

“园区离社区只有两三公里,去企业打工骑电动车几分钟就到了,真是方便。”在附近农业循环园区上班的水泊张村村民张艳辉是最早入住社区的,三室两厅的房子宽敞明亮,他入住的4号楼都是同村人,“过去是邻居现在还是邻居,只不过在新社区的日子过得更舒心了。”

“三区同建”后的枣强县八里庄村新貌。 记者焦磊 通讯员李金刚摄

机制创新,稳步推进“三区同建”

“三区同建”涉及面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全局。为此,该市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

面对资金筹集、建设主体等诸多问题,衡水充分整合农户搬迁补偿、旧村拆迁复耕等政策,用足用活政府补贴资金,通过土地挖潜和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等撬动新型社区建设。同时运用市场机制,由开发商按市场价格对拆迁户进行补偿,开发商从节余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中获益。突出政策导向作用,探索出“先拆后建、不占耕地、双向缴纳保证金”的新办法,凡是纳入搬迁拆迁的农户都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房屋拆迁协议》,搬迁拆迁农户按房屋置换面积、承建商按投资总额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方可开工建设。

为保证“三区同建”顺利推进,该市组建由书记、市长挂帅,各部门精干力量为主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实行市县领导分包“三区同建”联系点制度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建设规划、一支工作队、一本施工台账、一名分包领导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另外,把“三区同建”作为农业农村15个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对各县(市、区)的年度考核,每两个月排队通报一次进度,每半年组织一次观摩拉练,现场实名打分,结果在新闻媒体排队公示。

近年来,该市采取商业开发、村企共建、BT模式、PPP模式等多种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新型社区。目前,全市共有137家企业参与到“三区同建”当中,撬动社会资金50多亿元。闾里汉民俗文化村由河北闾里文化传播公司投资,采取组建农宅合作社的办法,与滨湖新区魏屯镇于庄等4个村实行村企联建,依托衡水湖景区,建设汉代风格特色小镇。目前已落成的汉民俗文化旅游商业街,满足游客、居民、商户三大人群需求,原来的湖边小村子变身成了衡水湖边的特色旅游名镇。

就近入园区,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空心村现象突出,如何焕发这些土地的活力,一直是该市农村改革发展中需要思考的大事儿。通过土地规模流转为产业园区和新型社区建设,打开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路径。近年来,衡水市先后流转土地320多万亩,吸引30多亿工商资本建设产业园区,大批农民变身成为产业工人,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日,笔者在枣强县八里庄村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看到,黄瓜、西红柿挂满架秧。“整个温室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水肥一体,自动调温控湿,一个人就能管理。”在这里打工的董秀爽说话爽朗利落。前两年,枣强实施“三区同建”,流转了她家17亩土地后,50多岁的董秀爽到贵和现代农业园区当了一名农业工人,“俺在这里光打工一年就收入两万多元,丈夫到县城打工,两个人的工资和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有10万元。”

沿着宽敞的街道走进八里庄新村社区,一排排别墅整齐划一,街道清洁,绿树成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美丽乡村”的标志牌很是显眼。

“新社区的原址是一个坑塘,我们拆除了周边村民房屋,建起了联排别墅252套,全部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是全省唯一的‘四新’应用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彭振行介绍说。

如今,新型农村社区和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叠加的“三区同建”,成为衡水市新型城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全市建有省级示范点74个,已建成入住的31个,开工建设或启动拆迁的36个,累计完成社区建设投资57亿多元,建筑面积307万多平方米,18万农户过上城里人生活。(记者陈凤来)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谭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