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运河古村的华丽转身

2019-08-27 15:16:20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运河古村的华丽转身

——景县留智庙镇白草洼村纪事

焦明瑞

绿树如茵,白墙黛瓦,碧波荡漾……

景县留智庙镇白草洼村地处京杭大运河西岸,因地势低洼、常有积水、稗草丛生而得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古村。

曾经,这里因运河而繁荣远近闻名,也因运河没落而销声匿迹;而今,这里又因运河文化的影响实现着华丽转身,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火遍运河的古渡口

白草洼村,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

白草洼河段无桥,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两个渡口,一个在上湾,一个在北湾,两岸百姓靠摆渡通行往来。

“隋朝末年,在京杭大运河形成之后,就有了我们白草洼村。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村里出过两位武状元,更因为运河的便利在村子及周围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庙会。”正致力于探寻村史和运河文化的村民刘占奎介绍,在那时,每年农历四月初四,运河沿岸各个城市的人们就会汇集到白草洼村,带来各种农产品与手工制品,以换取自己的所需之物。

繁荣的漕运及商品流通,促进了沿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活跃与发展。以渡口和船埠为依托,无数的村子和市镇先后形成和崛起。白草洼村地处运河的一个弯道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也因此成为方圆百里的商贸集散地。

沧州、天津、河南、江苏、上海……运河沿岸各个城市的人群聚集,催生了茶馆、酒坊、饭馆和卖艺、评话、唱曲的人群,白草洼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渡口市场。“高六爷银号、高家油坊、王家轧坊、卞家豆腐、刘家瓷器……在我小时候,村里的老字号人们都还耳熟能详,现在知道的就少了。”80岁的高书文老人说起小时候,满眼都是笑意,“村里的‘白扔火烧’叫响全国,西瓜经常运到天津,大家的日子很红火”。

伴随着繁荣漕运声名远扬的,还有白草洼人乐善好助的淳朴民风。白草洼村尚有村谣:“杭州到通州,危险河段有葬流。”“葬流”即葬人水流,就位于运河白草洼段。此处水深十多米,流急漩涡多,人若入水,求生亦难;船行此处,稍有失慎,船翻沉没不算罕事。“葬流”上游有溺水者,常有户主来此候尸打捞,村民总会尽其所能,提供方便,给予帮助。邻里之间,更是互帮互助,村风和谐。

这渡口的买卖,一火就是几百年!一直到1974年河水断流,白草洼村才逐渐淡出众人的视线,却也流传下许多记忆和传说,埋下了新时代焕然新生的种子。

解读运河的新村庄

新时代如何谋发展?

白草洼人的回答是,融通古今,突出文化、生态一体,绘一幅运河文化新的“白草洼繁华图”。

运河渡口热闹而繁忙的景象已被藏进了历史的书页,但运河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力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新时期有了内涵更为丰富的解读。

2016年,景县将白草洼村作为省级美丽乡村“样板”来打造。深入挖掘当地地理历史人文资源,结合白草洼村与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淳朴民风,以“运河古渡口、美丽新乡村”为主题,塑造着“灵动大运河、韵美白草洼”文化。

一年间,全村累计铺设供水、排水管道7400余米,安装路灯220盏,改造旱厕470座,修建办公场所11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粉刷建筑立面36000平方米,绘制文化墙1700平方米,修建休闲广场2个,沿街绿化面积90000平方米……

由此,旧貌换新颜。

2017年,白草洼村又借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足自身实际进行运河文化古村建设。进行运河大堤治理、沿途垃圾清理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打造运河绿化长廊,对村东运河大堤边坡进行了整修,植树20000余株,占地200多亩,在原村史馆基础上改建了大运河文化馆……

短短两年,白草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提升。

廉洁文化宣传栏、文化墙、雕塑……是美丽乡村建设、挖掘运河文化的成果,不只是在整洁明亮的村委会大院里,还散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村党支部书记陈震介绍,今天的白草洼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文化小景,墙面屋角描绘着农耕文明、“孝、诚”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村史馆和红色展馆则展示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革命斗争精神,休闲广场和百姓大舞台也时时上演着丰富的文体活动。不只是村容村貌的改变,一切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使白草洼村成为美丽小村、文化小村、旅游小村。

看着眼前的美丽景象,72岁的尹连生老人笑眯眯地感叹:“干净了、漂亮了,姑娘们又愿意往村里嫁了!”

“活化”遗存的新地标

大运河蜿蜒流过,古渡口留下了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让白草洼人如数家珍。

譬如,白草洼村至今流传“秦琼大战白草洼”的传说。隋末唐初,秦琼、程咬金,每至水草丰茂的季节,就来白草洼安营扎寨,放养战马,养精蓄锐,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月余。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蓨(古代景县称蓨)地农民义军首领高士达与隋将杨义臣激战,秦、程二将自白草洼出击袭隋,大战一天,不分胜负,随后,秦、程二将连夜撤回历城(今济南)。

除此以外,还有御河栈道、千帆竞渡、葬流救助站、苏王落锚点……为“活化”这些璀璨遗存,放大这一资源禀赋优势,白草洼村围绕大运河做足了“文章”,着眼整个村落,打造了“一轴、两馆、八景”。一轴,是以古渡文化主题公园为轴,在道路两侧以浮雕、石刻、墙绘、雕塑、木刻、砖砌等最大限度地展示运河文化;两馆,一个红色纪念馆,一个运河文化馆;八景,每一个背后都有一个运河故事。不止如此,为探寻千年运河文化的脉动,白草洼村还组织一支团队四处走访、挖掘历史,诉说村庄与运河的“传承”。

于是,这样的场景成为常态。

公园里、长廊下,少年骑行在风中的灿烂笑容;纪念馆前、林荫树下,小朋友手托着下巴听爷爷讲历史故事的纯真懵懂;文化馆内、展示柜前,党员拿毛巾仔细擦拭的温柔虔诚;宣传栏下、景观小品前,村民们一路走着、看着的自在悠然……

镇党委委员、纪检书记顾书庆坦言:“尽管我见证了白草洼的一步步转变,却依然为它每一天所展现的魅力而惊叹!”这魅力,不止于村容村貌的天翻地覆,更在于村风民情的质朴无华,在于运河文化在村子里的光华初现。

在全新的理念和格局下,白草洼村在种植、养殖、劳务、民企经营上,呈现出新亮点,形成了大支柱,影响力、潜力和实力非同一般。仅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三项产业,全村全年纯创收已达2700多万元,人均1.3万元,实现经济新“活力”。

“大运河的价值还有待开发,打响‘运河牌’白草洼仍需努力。”陈震说,未来的白草洼,将全力提升运河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通过长效管理、常规管理与强力整治相结合,多方位做好大运河白草洼段的保护开发,为古老的运河画出新的美景,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当“历史文化”与“时代元素”相撞,白草洼村这座“运河古渡”在文化的浸润下更加耐人寻味。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