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革命老区的红色“梦”

2019-08-16 08:52:55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革命老区的红色“梦”

——安平县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见闻(上)

96年前的8月,弓仲韬在安平这片热土播下第一粒红色的种子——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台城村建立,随后革命的火种便以燎原之势向冀中乃至全国燃烧蔓延,至今虽已沧桑近百年,但红色文化和“两个第一”精神在安平大地却传承不熄,也因镌刻于安平儿女心底的红色“梦”从未断过。

今年6月24日至25日,安平县举行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党史党建、红色文化研究学者、红色旅游及文旅产业专家,以及中央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等200余人齐聚一堂,为如何深度挖掘安平红色旅游资源、推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安平样板,以及促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如今,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项目一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这是安平县为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而在“红色文化+旅游”模式做出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工程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台城村委、台城祠堂、弓家大院为核心,重点打造冀中风情街、红色革命小路、复建红色旧址。

无论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还是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都意味着安平县红色文化已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不断满足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安平县对于叫响红色名片的决心,以及其心怀的红色发展大梦想、大格局。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与馆长的“选择”

在台城村,巍然矗立着一座大气而凝重、美观而典雅的建筑,这就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主展馆面积为890平方米,展出图片资料600多幅,实物200多件,为衡水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等,年接待能力达十万人次以上。

纪念馆发展到今天,其中的酸甜苦辣,馆长王彦芹最有发言权。2006年7月,身为安平县东黄城乡副乡长的她开始兼任旧纪念馆(2002年建成)馆长。“规模小、展品少、条件艰苦,更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这就是王彦芹对旧馆的印象。规模小到只有四间普通民房;展品也很寒酸,有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还有点图片和文字材料;也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当时的讲解员还由学校老师兼职;展览室特别潮,一开门就能闻到一股浓重的霉味……因老馆的规模和展品量有限,展览形式单一,限制了纪念馆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两个第一”的宝贵红色资源、增强其教育功能,2009年到2010年,安平县对纪念馆进行了扩建和提升改造,最终才有了现在的规模。2010年9月份,王彦芹被正式任命为纪念馆馆长,当年10月份新馆开馆。

纪念馆每件文物背后既是一段段历史,又是一个个故事。展厅陈列着一把特殊的日军指挥刀,是新馆建成后接受的第一件捐赠文物,填补了纪念馆无抗战时期文物的空白,又因其让王彦芹与一位老人结缘。那是2011年5月的一天,南王庄镇后辛庄村一位叫张士杰的老人,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到纪念馆参观。临走时,老人告诉王彦芹,他想将一把抗战时期的日军指挥刀捐给纪念馆。

过后,王彦芹还了解到捐刀背后的心酸:张士杰是孤寡老人,2010年冬天,因病卧床三个月,期间一直靠邻居伺候,因为不想拖累人,他便有了轻生的念头。张士杰收藏着一把被视如珍宝的日军指挥刀,死前他想做件有意义的事:把刀捐献给国家。

拿到捐赠证书后,张士杰老人很高兴。“大爷,您捐的刀很珍贵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定把它保护好,以后您哪天有空了,可以随时来看看。要是有什么难处,我能帮的一定帮。”考虑到老人是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王彦芹向老人做了这样的承诺。

过了一段时间,张士杰又来到纪念馆,这次他是有事相求:想住敬老院。王彦芹当即就为老人联系了安平县第二敬老院,还帮他解决了住院费问题。2011年秋天,王彦芹把老人接进敬老院,此后她更是从心里把张士杰当成自家老人,经常往敬老院跑,捏了饺子、蒸了包子或炖了肉都不忘送过去,还时不时买零食、买衣服,中秋节和元旦等重要节日陪老人过……张士杰深受感动,也早已抛弃了轻生的念头,他对王彦芹也特别信任,还靠自己的关系,积极搜寻和提供文物线索。在老人的帮助下,纪念馆又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如解放战争时期带有印花税的土地证,带号谱的军号一套(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等。2017年春天,老人安然离世。

为了丰富展馆藏品数量,王彦芹“淘宝”的脚步几乎没停歇过,跑石家庄,上北京,奔天津、闯东北,十几年里,她曾屡次造访吕正操、李银桥、弓仲韬等老前辈的后人,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史料和档案。在人们看来,王彦芹既是安平红色文化的坚定挖掘传承者,也是“信念坚定”“忧国忧民”“勇于奉献”等台城精神的践行者。

红色研究会会长痴心不改的红色“梦”

2013年10月,安平县为加强对文物史料的研究和整理,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李建抓当选为会长。自此县里便有了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机构和人员,这也让安平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和发展踏上了快车道。

李建抓介绍,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还有就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诞生地等内容构成安平县红色文化的核心。1923年8月创建的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属当时的北京区委领导。“台城特支的诞生,点燃了中国农村反压迫、争自由、求解放的星星之火;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已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扩展;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成以及土地革命斗争做了前期铺垫。”对于这个“全国第一”的深远影响,李建抓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把台城特支宣传出去!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其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这就是李建抓的初心,这也是安平县红色研究者的普遍心愿。电教片《台城星火》是让“台城特支”得以在全国舞台闪耀,也让“台城特支”全国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的地位最终确定下来。

2008年5月份,中央组织部举办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让李建抓眼前一亮,因为宣传台城特支的机会来了。可整个拍摄过程却很不容易,为讲好“台城特支”的故事,李建抓代表安平县组织部,广泛搜集采访,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奔赴北京、哈尔滨、石家庄等七省市,到访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等中央和省市县十多个部门,查阅资料379卷,同时拜访了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原河北省委书记林铁的夫人弓彤轩等老领导193人次,并走访了弓仲韬等的亲属59人次……

电教片最终荣获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评比活动特别奖,李建抓也获得了全国电教片优秀策划奖。

2011年3月,安平县宣传“台城特支”的又一力作问世,那就是电影《台城1923》,其真实再现了当年弓仲韬创建台城特支的艰辛探索和开拓农村革命的非凡经历。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后赢得了广泛好评,并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是衡水市第一部由国家广电总局立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电影。拍摄这样一部反映台城特支的电影,是李建抓多年的梦想。为此他还特意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了一个月的电影制作知识。

“台城特支”为什么1923年诞生在安平县台城村?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和艰辛?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并得到更翔实的资料,李建抓于2009年7月至12月始,利用了半年的时间,先后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189个部门,访问了297名老干部和知情人士,整理文字资料23万余字。还三次到弓仲韬随女儿居住八年的哈尔滨,了解弓仲韬的生活情况等。当年冬天,李建抓冒严寒在东北辗转了一个月,为了节省时间和住宿费用,他经常是白天采访,晚上睡在列车上,有时午饭都顾不上吃,冰天雪地也要坚持走访,脸颊常被冻伤。

2012年2月,李建抓与他人合撰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该书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十八大期间,还作为献礼作品送给了中央有关领导和全国代表。

……

在李建抓的执着发掘和不懈努力下,“台城特支”也由小县城一步步登上了全国大舞台,并逐步让全国人民关注和认识。

抗战时期,安平县的干部群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李建抓介绍,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冀中行政公署都是在安平成立的。据记载,1938年4月1日,冀中行政公署成立,吕正操担任主任;4月21日,冀中共产党在安平县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确定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由黄敬任书记;5月4日,冀中军区正式成立,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由吕正操任纵队和军区司令员。

因此在安平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也是李建抓的愿望,他也为此一直做着准备,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建抓就开始搜集有关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资料。

为建好冀中抗战纪念馆,2016年春季,安平县组织了四人的冀中抗战史料搜集小组,利用70多天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冀中抗战资料的调查、登记和搜集工作,主要有三个任务:了解各县的抗战特点;搜集抗战资料;弄清楚每个县日军入侵和退出的具体时间。李建抓等人转遍了冀中地区的44个县市区,共征集到有价值的老照片782张,查阅档案516本,登记造册的抗战文物327件,搜集到冀中各县的抗战史和参战人员回忆录等书籍73本,还拜访相关人员700多人次,整理文字40多万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经过多年的积累,反映冀中地区抗战的各种资料都非常充足。据悉,目前安平县新的冀中革命纪念馆正在规划和酝酿中。(周春旺)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