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刘光启奖学金”设立

2019-07-17 11:15:29 来源:新昊和他的朋友们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刘光启先生

签约现场

已故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家刘光启的家属及学生2019年在澳门城市大学设立“刘光启奖学金”,该奖学金签约仪式于7月15日澳门城市大学举行,副校长孔繁清教授、教务处长蔡智明、刘光启先生家属代表刘维杰及学生代表赵强出席本次仪式。

孔繁清副校长代表大学与刘维杰先生签署奖学金捐赠协议,并对刘光启先生家属及学生乐善好施、卓育菁莪的善举表达衷心的感谢,并代表大学回赠了感谢状及纪念品。

刘光启(1931-2019)出生于河北省冀县,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首批委员之一。据国家文物局1986年公布的数据,国家级文物鉴定委员共计54位,精通古书画鉴定的权威专家仅有7位中就包括刘光启。

在书画鉴定领域里,刘光启素有“刘半尺”的美誉,意在说明他的眼力好,字画仅打开半尺,即能立判真伪。在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刘光启发现或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不胜枚举,如唐摹王羲之《寒切帖》、五代至北宋摹王羲之《干呕帖》,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元代赵孟頫《大洞玉经》、赵孟坚《水仙》、钱选《花鸟》以及明代杨维桢《梦游海棠城》等稀世珍品。

刘光启自13岁在北京琉璃厂学徒时,练就了博闻强记的过人本领。学徒出师后入职天津金石山房书画店。他曾师从吴玉如、龚望等硕儒读书,可以整部地背诵《论语》《孟子》。1960年进入天津市文物公司工作,1970年调到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曾任天津市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家文物局评出21位“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刘光启是天津的唯一代表。刘光启故去后,国家文物局发唁电,说刘光启先生去世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大损失。

据了解,“刘光启奖学金”是澳门城市大学继“吴祖光、新凤霞奖学金”之后设立的首个以国内著名文物鉴定家命名的奖学金,拉开了该校拟设立文博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的序幕,可谓意义非凡。校方将负责获奖学生的评定工作,并于每年年底向捐赠者通报经评审产生的获奖学生名单,由刘光启家属及学生代表在每学年9月份的开学典礼上共同颁奖。刘光启的学生代表、澳门文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赵强指出,爱国爱澳,品行端正,成绩优秀,是获奖学生的基本条件。

相关新闻:


刘光启:神眼刘半尺

 

“书画鉴定是一辈子的事业”,著名书画鉴定家刘光启已经执着地坚守了70年。他的眼力一直为业界所称道,被誉为“神眼”、“刘半尺”的他为国家鉴定,找回的文物不胜枚举,荣获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称号,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富有的,但他又是清贫的,因为他几乎从不收藏,粗茶淡饭,生活朴素,心态平和。在刘光启看来,书画鉴定就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

70年的坚守

“十年能出一个梅兰芳,但出不了书画鉴定家。你是做书画鉴定的材料,坚持住,别改行。”多年前老师激励的话语一直是他坚持的动力。当时,十几岁的刘光启进入琉璃厂鉴光阁学徒,刘九庵也在琉璃厂的悦古斋学徒。谁也未曾想到,他在这个领域里一待就是70年。从刘光启的题诗也能看出他对于书画鉴定的坚守,“书画鉴定比较难,终身精力学未全。如今年老方成悟,三分人力七分天。”

从文物商店,天津市文物处,直到现在,刘光启依然日日与字画为伴。“刘半尺”、“神眼”的称谓并不是凭空得来,除了博闻强记的先天优势,更有从未间断的勤学苦练。当年在“文物清理小组”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刘光启参与整理文物220万余件,这种难得的“过眼”经历不但提升了他的眼力,也奠定了他在书画鉴定领域的地位,他曾历任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他也是最早一批进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在世的国宝级鉴定大师之一。

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徐邦达、耿宝昌、王世襄、刘光启、吴良镛等21位终生致力于中国文物事业、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专家“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启功曾被问及这样的问题,“先生百年之后,谁能胜任书画鉴定工作呢?”启功先生笑答,“天津文物处的刘光启。”这一系列头衔和光环,是对刘光启的一种肯定和荣誉,更是他肩上的职责和重任。

抢救文物功不可没

几十年来,刘光启凭着过人的眼力,发掘或鉴定的国家各级文物不胜枚举,比如元末明初杨维桢的《梦游海棠城》、宋人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六朝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西晋人写经《羯摩经》、唐摹王羲之《寒切帖》《干呕帖》、宋代泥银书《妙法莲华经》、元赵孟监《大洞玉经》、元赵孟坚《水仙》、元钱选《花鸟》等国宝级文物。这些珍宝大部分都收藏在天津博物馆,不少已经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国宝级文物都是刘光启从废纸堆里抢救出来的。他从造纸厂抢救回的文物不乏六朝、隋唐写经、元明清名画等。其中,六朝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刘光启不经意之间在农村厕所里发现的。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天津查抄的文物字画多达220万件,刘启光将它们一一鉴定、登记、分类、整理,并从浩如烟海的文物中发现了许多国宝,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损失。比如,故宫流失的国宝重器——王羲之《干呕帖》就是刘光启从堆积如山的纸堆中发现的。可以说,他对于文物的抢救发掘功不可没,但支撑他的不只是眼力如炬,还有他对文物事业的职责与坚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清绝拔俗是此君

“清绝拔俗是此君,文人钟爱意欣欣。只缘劲节天生直,风韵萧疏卓不群。”刘光启的这首题诗就是他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他是书画鉴定的大家,阅书画精品无数,眼力过人,如果介入收藏,财富积累肯定不可想象。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越雷池一步,“古玩行的规矩不能破,而且这也不是做人的道理。”

艺术品市场的参与人群不断扩大,文物专家的有偿鉴定也是水涨船高,但刘光启对此并不在意,从不收取鉴定费、拜师费,鉴定只是他的乐趣罢了,“贵真守诚”一直是他坚持的原则。在刘光启看来,“做鉴定不能跟钱挂钩。就像天平一样,钱的一边重了,业务水准就轻了。”对于这位鉴定大师来说,即便是粗茶淡饭,内心却依然感到富足,因为书画鉴定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

刘光启鉴定方面的造诣不言而喻,他对于后学的栽培和提携也是有目共睹,曾应邀赴台湾大学讲授书画鉴定知识,受到广泛欢迎和关注。令人惊叹的是,全国文博系统的很多业务骨干都是刘光启的学生,不少得意门生几乎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有成就鉴定专家。他的学生为有刘光启这样的恩师自豪,刘光启也为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弟子骄傲。从中国文物网显示的资料看,比如李凯,长期从事书画鉴定与研究工作,现任天津文博院院长、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鲁力,从事书画鉴定近30年,现任南京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征集部主任,研究员,也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强,曾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副总经理、翰海拍卖公司高级顾问等,现任澳门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长,从事古代书画及佛教文物鉴定逾30年。在赵强看来,刘光启先生虽然已经84岁高龄,但一提起徐邦达、刘九庵等鉴定大师,言谈话语之间,都是充满敬重的,这让他十分感动。从恩师身上,他们学到的不只是书画鉴定的技艺,还有做人的道理和原则。


来源:新昊和他的朋友们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