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头条新闻>>

30载打磨展现“工匠”情怀

2019-06-13 10:09:56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图为杨瑞行正在车间加工工件。焦明瑞 摄

稳重、踏实、倔强不服输,正是这种特质,让杨瑞行从一个懵懂学徒一步步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长为一名“匠师”!

“先进工作者”“技术标兵”“革新能手”,到“能工巧匠”“金牌工人”“衡水市劳动模范”,再到“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为“全国工会十七大代表”……从高中毕业进入车工这个行当,30年一路走来,杨瑞行始终走在钻研技术、勤学苦练的路上。

谈及入行原因、成功秘诀,杨瑞行坦言:“不是爱不爱好,而是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在他的眼中,产品精密度要到0.01毫米,甚至要求还要更高。“大家都知道,我的要求比国家标准等级要求高。因为,只有你的水平高于工件的制作要求,才能保证成功率。”

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爱琢磨、喜研究,杨瑞行在工作中从不放过任何细节,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做出品质最好的产品。一旦有问题横在面前,他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多练习,他跟着师傅学、看着书本学、做着产品学,专业书籍永远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把学习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也因此,入门两年,杨瑞行就已出师;又过了几年,他已经成为企业里数得着的车工能手,终于可以向老师傅学习车工的难点技术——细长轴。

一直以来,在技术行业流行着一句话:“车工怕车杆,刨工怕刨板,钳工怕打眼。”细长轴的加工难度可想而知。在细长轴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竹节、变形、过热、改变轨迹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刀具、转数、吃刀深度、冷却液、中心架、跟刀架等一切可影响细长轴加工的因素全面掌控。杨瑞行这一学,就是近6年。2004年,企业接到一个直径52毫米、长度3140毫米的细长轴加工任务,领导将任务交给了他。首次独立作业,杨瑞行从早8时一直干到凌晨4时,不断穿梭在砂轮房和车床间,攻坚克难、不断调整,成功!此后的20多年,在细长轴加工上,他保持了百分百的成功率。

“加工高难度工件,努力创新,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愉悦。”做个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工人,是杨瑞行一直以来的追求。在学习细长轴加工的6年间,他还多次为企业解决难题。那时,多头螺纹加工在北方,连全国最大的北京模具厂都做不了,只有北京某专业单位可以生产。杨瑞行却接了一个6头大导程大螺距加工的订单,因为北京模具厂的老专家对他说,“你的技术水平没问题,借这个机会试试,没准儿能成!”让老专家没想到的是,仅3天,杨瑞行就拿下了这个技术难题。又一次,企业接到国外加急订单,工件要求使用高硬度耐磨材料做机械性能试验。当时,这一实验在全省范围内只有一家计量院能完成,可工期紧张根本来不及与计量院联系。“干脆自己试试!”杨瑞行迎难而上,自己构思、设计、绘图,几天的加班加点、反复试验,最终拿出了可以完成此项任务的工装。这件工装,不仅保证了此次订单的如期完成,还在此后的生产中不断应用,节省了支出上百万元。

创新没有止境,技术永远前行。

工作近30年,杨瑞行始终围绕在技术一线,熟悉掌握各种加工产品的标准,研究技术革新,执著地坚守着“匠人匠心”。近年来,杨瑞行带领几十名集团技术人员埋头攻关,潜心钻研,先后研制出各类检验专用量具110余套,技术创新27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36条,为公司创收2.5亿元,增加利润5000多万元。随着杨瑞行创新工作室的设立,他把自己的“绝活儿”“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不同企业的技术骨干,传帮带,让整个行业后继有人,有效助推了全县民营企业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全县车工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来源:衡水日报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