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百年梨乡春色浓

2019-04-23 09:39:06 来源:衡水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张月亭 田静云

 

4月中旬,正是梨花怒放时节。漫天雪色掩映中,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屋舍俨然,灰瓦白墙一派江南风韵。村头梨树下,小桥流水潺潺;村外百年梨园里,金黄的油菜花与梨花交相辉映,正吐露芬芳。

临近晌午,家家户户的灶台热闹起来。75岁的李秀峰老人却还坐在村口看游客赏花拍照。

“咱们村现在真不比城里差,家家有存款,户户有轿车,村子干净又敞亮,就像住在花园里。咱现在的日子真是冰糖熬荔枝—— 甜上加甜啊!”说起如今的生活,李秀峰脸上每条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刘老人村地处阜城、东光、泊头三县交界,东邻京杭大运河,全村耕地面积3750亩,其中梨树面积3000多亩,光百年以上老梨树就有5000余株,素有“中华第一古梨园”和“运河古梨第一乡”的雅称。上世纪60年代以来,刘老人村民充分发挥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因亩产高、贡献大,成为全省有名的“红旗村”。

如今,刘老人村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群雁高飞头雁领

4月16日早上6时多,太阳才露头没多久,刘老人村办公楼里,村“两委”班子已在开例行晨会。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刮风下雨,刘老人村“两委”每天召开晨会的习惯雷打不动。

“我们一是为安排、商量村里的工作,再就是看哪家哪户需要签字用章。大伙都知道,不用去家里找村干部,有事一早来村委会就行。”刘老人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山笑言。

刘连山是2011年3月接任刘老人村党支部书记的。印好接,事难做。刘老人村是远近闻名的鸭梨之乡,是全县有名的红旗村,如何让这面红旗永远飘扬,并且要飘扬得更加鲜艳夺目?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刘连山深知,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干群一条心才能把村里的事干好。

集体事务该咋办,党员群众说了算。首先就是村务公开透明。无论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在民主议事会上集体决定。每次民主议事会召开时,不仅村会议室座无虚席,窗外和门外都站满了前来参会的村民。村务工作、群众需求、邻里纠纷、矛盾怨言等都会带到议事会上来,大伙儿一起合计该怎么解决。村里哪条路该修了,哪眼机井坏了,也都在议事会上商量出个办法。凡是在议事会上定的事,实施起来畅通无阻。

“村民们盖房子都严格按照规划施工,每家每户房屋高度、巷道宽度,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一户搞特殊。”

“全村37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流转合同仅用了5天就全部签订完毕。”

……

通过推行“民主议事制”,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村政村务决策实施的全过程,村里的事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许多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刘连山延续前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经验做法,积极探索,接力推行。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作风变了、威信高了,宣传政策百姓爱听了,部署工作百姓愿干了,富民政策得到了落实,群众和干部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三产融合促振兴

刘老人村素有“运河古梨第一乡” 之称, 历史上就是梨果专业村。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梨子越来越卖不上好价钱。“守着这么好的招牌,为什么不尝试着在提高梨的品质上做文章?”刘连山的提议得到了大伙儿一致赞同。

经过外出参观学习,村“两委”精心谋划了3000亩密植梨种植大方,一改往日梨果种植“单打独斗”状况,成立了霞口镇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刘老人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内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经营。3000亩大方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新植苗木40余万株。

2015年,该村又与北京多维集团合作,规划了占地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流转包括刘老人村在内的周边村土地近万亩,全力打造集观光、采摘、旅游、深加工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

为提升梨果品质,园区内采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生长调节剂、全程可追溯的有机化种植模式;为提升种植效益,合作社注册了“百年老梨”商标,并积极申报“霞口鸭梨”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对百年老梨树精心管护,进行品牌化打造。

“你看我们梨树地里的油菜花,赏花是一方面,更大的作用是肥地。我们的树地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等五六月份油菜结了籽,连籽带植株一起打到地里,结出的果子口感特别好!”谈起自己的“发明创造”,刘连山不无得意。

通过一系列举措,“百年老梨”品质大幅提升,鸭梨皮薄、汁多、肉细、富硒,具有很高的食疗保健价值,近两年在高端梨果市场声名鹊起,产品供不应求,最高等次的鸭梨卖出了10元一个的高价。

“一业兴、百业旺”。为利用好梨果资源的外溢效应,县镇两级出台了专门的优惠措施,鼓励工商资本和村里能人延伸产业链条,为梨果产业带来了新“钱”景。刘老人村陆续成立面粉厂、木器加工厂等十几家企业,对鸭梨、梨木等相关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梨汁、梨干、梨花茶、梨木家具、梨木饰品等产品,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群众收入。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去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梨果就达300多吨。今年,多维集团与京东商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全国首家扶贫金融小站,可实现高端梨果“百年老梨”全部网上售卖。

以古梨园为核心,该村谋划建设了古风梨韵小镇,深入挖掘村史文化、乡俗文化、梨文化、运河文化,建成了集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于一身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每年都吸引来大批游客参观游览。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带动了全体村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和村集体收入的连年大幅攀升。2018年, 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几乎是土地流转前的两倍,村里70%的农户在城市里购置了楼房,93%的农户购买了汽车。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田园处处皆风景

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灰瓦白墙的新民居井然有序,内涵丰富的文化墙展现文明风尚,林木环绕的游园里亭台、小桥相映成趣,果园里硕果累累……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挣来“金山银山”,随着全村梨树种植产业的持续推进,刘老人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着美丽蜕变。

近年来,刘老人村坚持把生态优美放在美丽乡村建设首位,通过跑办项目、申请上级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村容村貌:

整修三横三纵3000米村内道路,新植观赏树5000多棵,粉刷墙体3万多平方米,安装路灯150盏、全村安装监控26个,建垃圾池21个;

新建农家书屋和28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村级活动场所文体器材一应俱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红利”;

总投资110万元、总里程长3800米的梨乡游环村公路建成通行,同时,投资70万元修建连接主干公路的水泥路1.7公里,鸭梨外运、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投资20万元疏浚干渠2600米,引运河积流入村,实现农灌、养鱼双收益;

投资约600万元建成梨文化博物馆、刘老人故居、风韵梨塘、村史展览馆、生态文化廊道、世界名优梨品展示区、休闲养生文化区等旅游景点……

“以前村里像样的道路只有两条,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你看现在俺们村多漂亮,所有的街道路面都硬化了,大广场敞亮又平整,没事了大伙儿在一块儿扭扭秧歌跳跳舞,别提多惬意了!”村民刘秀敏笑言。

2017年,该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日前,刘老人百年梨园风景区又被评为国家2A级风景区。“农村美如画、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愿景正在刘老人村逐步实现。

文明花开别样红

乡村振兴,不仅要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还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只有乡风好了,民风正了,乡村发展才能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刘老人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厚植文化力量,积极培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凝聚起“精气神”。

民事村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2012年,该村制订了简便易行的红白事操办流程:凡是户家过白事,坚持头天去世,第二天出殡(党员干部提倡当天出殡),不扯白,不雇喇叭;坚持喜事从简,婚宴酒席不超10桌,每桌8到10个菜,烟酒不超40元。村民有红白事,村“两委”班子全程服务,帮群众拿主意、把方向,确保过事平稳顺利不逾矩。

万事开头难。《红白事约定》制订之初,许多村民存在抵触情绪。当年10月,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山的父亲去世,正值村里《红白事约定》刚刚制订5个月。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面对父老乡亲的质疑,顶着亲戚的斥责,刘连山眼含热泪,说服了几个亲兄弟,一天就办完了老人的丧事。刘连山以身作则,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推动了《红白事约定》逐步深入人心,使节俭新风吹到了每个村民的心中。

“我们粗略算了一下,按照村规民约,仅过丧事花费就比以前节省一万多元。现在大伙儿已经形成自觉,没有一户群众搞特殊。”刘连山说。

老人在世,子孝孙贤,争相照料伺候;老人故去,后事简办,尽快入土为安。厚养薄葬的优良习俗,已经深植到刘老人村每个老百姓的心里。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该村因势利导,深入开展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现代文明教育等系列活动,村风民风更加和谐。

如今的刘老人村,各家建房不高一砖、丧事不超两天、卫生户前三包;盖了新房、老人先住,老人生病、儿女尽孝,邻里有难、多家援手;人们忙完活计看图书、扭秧歌自娱自乐。几十年来,村里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里活跃着“好媳妇互助队”、义务补路队、义务护林队,群众生活更加安逸、祥和。京杭大运河畔,一幅梨乡新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__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