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衡水人董保存:鲁迅文学奖、韬奋出版奖得主

2018-10-11 09:23:15 来源:衡水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鲁迅文学奖、韬奋出版奖得主——衡水人董保存:董保存资料图片

初秋时节,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衡水优秀企业家访谈录”组稿动员会上,记者见到了被称为红色传记文学领军人物的军旅作家、编辑出版家董保存。他是应邀来为这次活动授课的。

不少衡水人在电视上和广播中认识了董保存。现在每周三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栏目中,董保存用他那略带衡水口音的普通话,给听众解读人民军队中的红色基因。

采访的话题,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衡水的变化拓展开来。“衡水的变化太大了,真的成为了美丽衡水!我小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贫瘠而荒凉。年景不好的时候,一亩地才打几十斤麦子,能把种子收回来就不错了……”董保存如是说。从盐碱地走出的军旅作家

董保存的老家是深州市大堤镇西董家庄村,他的青葱岁月就是在这个不到百户人家的小村落里度过的。

董保存上学比较早,小学毕业时只有11岁。正准备报考深县一中时,“停课闹革命”开始了。复课之后,董保存到邻近的东李窝村上了两年初中,在浅庄村的大堤中学完成高中学业,毕业后回村加入了“学大寨”的行列。

那时的衡水农村,可谓一穷二白,连吃饭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董保存回村后,开始学习做各种农活。出民工修水利时,他跟着大人们挥掀抡镐、挖土筑堤,一日三餐都是玉米面掺高粱面的大饼子就腌萝卜。他清楚地记得,挖河时睡觉的地方是能从顶棚望见星星的地窨子。

艰苦而紧张的农村生活,让董保存产生了很多感触。他找母亲要一毛钱买两张粉连纸,裁订成16开的本子,赶上阴天下雨无法下地干活,他就在本子上“做起梦来”。寂静的夜晚,昏暗的油灯下,他奋笔疾书,写自己的感受感想,写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的欢愉和苦闷,有时候一晚上就写下十来页。小说、剧本……他做着各种尝试,心中郁结缠绕的各种想法最终诉诸笔端。

在落日余晖中的高粱地里,董保存和小伙伴分享了自己的处女作——《梦》。在1971年一次征文活动中,他把这篇作品改编成了一首四段的歌词《红日照平原》,跑了20里路送到县文化馆,发表在县文化馆办的一本油印刊物上。“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是个莫大的支持和鼓励。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出来,那种激动的心情是忘不掉的。”

渐渐地,董保存和县广播站、报道组、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熟悉起来。这时,参加修建邯长铁路(邯郸—长治)的深县民工团请县文化馆推荐人去办《施工战报》。董保存因此离开家乡,来到邯郸涉县木井公社的西豆庄。这次办报实践对他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个学习的机会。董保存更加狂热地写啊写,在民工的工棚里、印小报的铺板上……有时半夜冒出一个念头,他也会立刻起身记录下来。他把自己的文字寄给了十几家报社、出版社,收到的却大多是铅印的退稿条,偶尔有编辑写下几句鼓励的话,能让他感动到落泪。

董保存把习作寄给在北京工作的父亲。父亲很快回信了,信上的一段话让董保存陷入了沉思:“你还小,世上的很多事还不懂,因此,你写成的文字还太浅。还是先做一个人,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再写吧。”他慢慢明白,自己应该“在生活的大路上努力磨炼”。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