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乡村腊月(刘兰根)

2018-02-05 19:27:02 来源:衡水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进了腊月门,乡村的年味就浓了起来。

街面上,每天都有人早早清扫得干干净净。街头、胡同口有上岁数的妇女三三两两揣着手聊天,南墙根下,多是上岁数的老头们眯着眼坐在树桩上晒太阳,或打盹,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有人骑车而过,打声招呼,老头就提起了精神,应答一声,然后几人絮叨着说,这是谁谁谁家的孩子,一转眼就这么大了呢。

孩子们跑进跑出,衣兜里塞满了糖果、炒花生等零食,小男孩子们聚在一起,不时放出几个小鞭炮,火药味在空气中弥漫。蹦爆米花的机器在一块空地里摆开来,除了寻常的爆米花,还有大点的机器,挤出又宽又长的玉米条来,吃一口,甜脆,还有些粘牙,小孩子举着一根长玉米糖,跑来跑去,增加了几分节日的气息。

推车的货郎拉了满满一车硫硫盆、瓷盘子、瓷碗走街串巷,妇女们走出家门挑选。过年的盆子总是不够用,要挑选一个,拿在手里,用手指轻敲,声音清脆,就是好盆,盘子和碗不用敲,看瓷的粗细和白度亮度就行,过年家里来亲戚多,盘子和碗也要多置办些新的用。

谁家嫁出去的女儿来过了,未过门的女婿来串门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了,谁带来了什么东西,几条街的妇女们清楚得很哩。

村中还有一盘保留下来的石碾,主妇们把泡好的黄米用盆子端去推碾子,压黄米面,准备蒸年糕,她们说:“这碾子压的就是比机器磨的粘哩,还更香甜哩。”碾房里要一连忙碌十天半月,帮忙推的,排队等着的,多是妇女,有说有笑,热热闹闹。

家家忙着蒸年糕、蒸馒头、枣花等,炊烟四起,香气扑鼻,这些干粮存放在瓦罐里、瓷盆里,小瓮里,放在凉的闲屋子里,要吃完一个正月,寓意着家里的粮食连年有余。

结婚办喜事的,多赶在腊月,一个接一个,喜庆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春节,在农村有句俗话:“又娶媳妇又过年。”

村里的锣鼓队早就忙了起来,敲鼓敲锣的响声震天,每天都到半夜才散去,鼓槌有现成的,也有从柳树上砍的粗细相当的柳树枝,削去外皮,截出长短,就是鼓槌,敲鼓的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孩子,个个敲得满头大汗,精神十足。妇女们,平日里下地干活,回家喂猪,也没见有什么文艺细胞,此时,穿上红衣绿裤,扭起了大秧歌,还有的跟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竟是有模有样。

三三两两的妇女结伴骑车出村去赶集,为买年货,也为凑一凑集市的热闹。平时不吃的点心、糖果,多少都要买回一些来。村里上岁数的“文化人”,铺纸磨墨,每天忙着义务为乡亲们写对联,深受大家的尊重,来拿对联的人,看写对联的人,也是每天人来人往。

腊月里,人们有了更多的闲适,说话的语气也慢了下来,互相打招呼也热情了起来。人们说着吉利话,祈盼着生活的富裕和美好。

乡村的腊月,充满了温情,像一幅长的画卷,记录着生活,像一壶陈年的老酒,浓而弥香。(刘兰根)

责任编辑:翟一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