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青春导航

衡水首家“南开书屋”落户武强县刘南小学

2017-07-06 09:52:00 来源:衡水日报

图为南开学子为刘南小学的孩子们发放免费书籍。 王耀 图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 王耀)6月30日,南开大学衡水籍学子张恩泽和他的同学郝钰,代表该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示范队,将募集到的上千本书籍和刻有“南开书屋”的牌匾,交到了武强县孙庄乡刘南小学校长手里。南开大学在衡水市创建的首家“南开书屋”自此诞生。

去年,张恩泽从衡中考入了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他在选择社会实践课题时,看到了衡水新闻网刊发的《八路军的母亲——许志芳》一文。

文中介绍,许志芳从饶阳县善旺村嫁到武强县刘南召什村后不久,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刘南召什村地处武强与饶阳、深县(今深州)交界地带,10万亩“北大洼”的北部边缘,也是这一带村庄通往保定的必经之路。1937年日寇占领这一带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在周边的绿村、堤南村、铁匠庄村、西北召什村修了四座岗楼。八路军依仗“北大洼”青纱帐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以刘南召什村为中心,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冀中军区、冀中行署、县大队、区小队的人常来常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村上涌现出了许多“堡垒户”,许志芳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户。

1939年初,刘南召什村来了一对年轻夫妇,以教书先生的名义开展抗日工作。男的自称姓赵,和乡亲们相处得特别好,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赵”。这年7月的一天,小两口的儿子在刘南召什村出生了,起名赵绍敏。不想三天后,日本鬼子大扫荡。小两口接到上级紧急命令:随党组织连夜转移,到外地开展工作。时间紧迫,可孩子怎么办?小两口含泪决定交给村民带养。可敲了好几家老乡的门,都因孩子太小而被拒绝了。这时,许志芳知道了,主动找到这对八路军夫妇,说:“把孩子交给我,放心走吧!”

为养活这孩子,许志芳费尽了心血。她对外称孩子是自己生的,“月子里没奶”,有时到生了小孩的人家去“求口奶”,有时就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敌人进村寻找八路和八路的孩子,她一次一次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硬是扛了过去。1942年,这一带大旱,颗粒不收,为了喂养这个八路军的后代,许志芳到年景较好的安国去要饭……解放后,赵绍敏的父母依然没有音信,许志芳就一直把他当亲儿子抚养。她自己有6个儿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却坚持送赵绍敏到学校读书。直到1954年,“老赵”夫妇才与他们取得联系,千恩万谢把孩子接走。那年,赵绍敏已15岁,聪明而健康,加上不懈地努力,后来成长为天津南开大学的教授。

许志芳抗战年代救护、帮助过的人员,解放后有许多成为了高级干部。如当年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老赵”曾任唐山地委书记……但这些事情似乎已与她无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她和丈夫一直默默务农,从不张扬。她忠厚的丈夫常被村干部安排护秋、护麦等差事,儿子刘立占则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直到吕正操的大儿子吕彤宇受父亲委托登门来看望,许志芳的英雄事迹才披露于世。

张恩泽被英雄母亲许志芳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和几个同学商量,决定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区人民。他们了解到武强县是全国贫困县,刘南小学只有学前班和一二年级,书籍比较匮乏,便向南开大学申请在这里创建“南开书屋”,得到了校方的支持。南开大学团委把他们的这个行动,列为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

张恩泽利用回家的机会到他儿时的母校——桃城区康复街小学去宣讲,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这次募集到的书,绝大部分来自康复街小学。

责任编辑:王琛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