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177岁“进士匾”的前世今生

2017-04-18 10:16:24 来源:衡水晚报

家住衡水市区的收藏爱好者李志欣先生家中藏有一块“进士匾”,此匾长192厘米,宽70厘米,厚约4厘米,整体重约110斤。浅黄色,榜书为阳文刻行楷大字“进士”。这块匾的上款和下款均是阳文刻楷书宋体字,上款为:“钦命吏部右侍郎提督顺天学政潘 为”。下款分两行,一行是:“道光庚子科”,另一行是:“贡生赵田书 立”。进士两字中间靠上的位置刻有阳文楷书颜(颜真卿)体“岁”字。这块匾由三块木板拼接而成,三块木料为同料(同料为同为一棵树木的木料,同料比混料更珍贵,同料的密度一样,受潮湿风化,胀缩比较均匀)。匾的背面由两块木条和4个锔钉拼接固定,匾的背面有3个锔钉锔过的痕迹,这说明锔钉原有7个,由于年代久远,遗失了3个。匾的顶部有两个用于挂匾的铁环,匾的左顶端铁环是原件,右顶端铁环是另换的。

据李先生介绍,这块匾得于四年前的衡水市深州市乡村,当时这块匾被村民用作切菜的砧板,李先生认为此匾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于是购买收藏。

匾中的贡生赵田书是否是进士?几甲多少名?笔者查阅了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进士名单,发现没有赵田书这个人。

在清代,学童先入私塾读书,考入官办的县学、府学以后成为生员,生员俗称秀才,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生三类。秀才要定期参加核定资格的岁考,那个年代有个俗语叫做“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意思是秀才怕的是岁考不过关,泛指每个人都有作难的地方。其中廪膳生员是优秀的生员,不仅有考举人的资格,而且还能领到官府发放的粮食,不用服兵役,“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资深廪生升入京城的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以这种方式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这是由各省的主管科举教育最高官员——提督学政选送、录用,而非科举考试。因为是论资排辈,因此岁贡又被称为“挨贡”。清代的贡生除岁贡外,还有拔贡、恩贡、副贡、优贡和例贡等五类,在国子监读书的贡生称“太学生”,别称“明经”,也叫“明经进士”。实际上,大多数贡生并不入国子监读书,只是取得太学生的资格,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省试),又可以通过“诠选”(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出任地方主管教育的教谕(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正乡科级)、训导(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乡科级)等职。国子监是古代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学政要对该省各府、州、县的廪生进行考试,虽然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和名额,相比科举考试举人进士则要宽松许多:录取名额比较多。顺天学政,全称钦命提督顺天学政,例如图片中的:“钦命吏部右侍郎提督顺天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所辖各地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员。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廪生满十年后排队升贡生,廪生升为贡生时,由学政题“进士”两字,并在上面加个小字“岁”,表明岁贡身份。学政题字后送给每位贡生,然后贡生写上自己的名字,回原籍由官府出资制匾。说到底,贡生的“进士匾”就相当于省级主管科举教育的最高官员给府学里那些没有中举的资深秀才们签发的学历证明兼毕业证书。

我们可以推测赵田书“进士匾”的真相:吏部右侍郎潘锡恩被道光皇帝任命为提督顺天学政,在道光庚子年(1840年),经过论资排辈后,衡水籍廪生赵田书从府学被录取为岁贡生。获得岁贡生身份的秀才赵田书,带回来一张印着顺天学政潘锡恩题写的“进士”的纸,由县衙制作成匾后悬挂于家中。这块匾的解读为:钦命吏部右侍郎提督顺天学政潘(锡恩)为道光庚子科贡生赵田书立岁进士匾。

这块匾清楚地表明,赵田书只是岁贡生而非进士。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正好赶上清宣宗道光皇帝六十万寿,于是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庚子年举行。古代社会公办学堂分好几级,国家级是国子监,省级是府学,县级是县学。贡生为地方基层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以有资格获得这个级别的“资质证明”。

真正的进士考取极为不易,清代殿试进士,三年一考,廪生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才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庚子年考中的称“庚子科”,考取进士后即进入翰林院供职,或是外任为知县(起步就是正县处级实职),正式进入仕途。进士数量极少,以匾上的庚子科为例,道光二十年庚子科中的进士一甲三名,二甲八十七名,三甲九十名,共计一百八十名。清代道光年间的中国有四亿人口,两年间从这四亿人中通过科举选拔180人,可见科举竞争的激烈残酷和进士的珍贵。“岁贡生”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这种贡生“进士”匾较为多见。做了贡生之后理论上可以做教育类的官员了,协助正八品的教谕(举人出身,县级科举教育官员正职)管理地方基层教育,能不能当上,还需要总督或巡抚的同意。贡生不但可以得到精神安慰——“进士匾”,还有微薄的经济补助——每年四两贡银。例如: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后科举屡试不中,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才成为贡生,得到一个“候选儒学训导”的官职,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职(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县文教局副局长、副主任科员),76岁去世。

通过查阅清代档案得知这名学政全名为潘锡恩,安徽泾县人,先后出任顺天学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兼教育局局长兼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厅长兼教育厅厅长)、宗人府宗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兼秦城监狱监狱长)、吏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南河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兼国家水利部部长兼国家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土部部长兼国家国税、地税局局长兼财政部部长兼国家银监会主席)。当时河道水患比较严重,他毛遂自荐给道光皇帝写信请求治理河道漕运,于是道光皇帝任用了他,发现他治理河道很有办法确有才干后,逐渐委以重任,主要任职为南河总督,全称“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他做官的时候一共给道光皇帝写了386篇奏折,其中以南河总督的身份给道光皇帝写的关于治理河道漕运修船防汛修堤的奏折多达364篇。

这块“进士匾”至今有177年的历史,历经灾荒战乱,保存品相完好,实属不易。通过此匾可以帮助现代人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书法制度,清代官制。当问及匾的未来时,李先生说自己计划以此匾为主题开一座咖啡屋,把匾当做镇店之宝,让更多的衡水市民在休闲交流的同时了解它——感受衡水的地域文化。(马子堂)

责任编辑:王琛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