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有一件北朝时期的玻璃瓶制品

来源:衡水日报  2014-09-11 15:43:04  责任编辑:孙明霞

张国华 石青松

    2008年12月,为配合我市城市建设工程,市文物管理处文物库房需要搬迁,在文物装箱过程中,有幸接触到一件北朝时期的玻璃瓶制品,定级为一级文物,该文物是在1986年武邑南关农贸市场工地出土,玻璃质,侈口,细短颈,平肩,鼓腹,圆底,整器呈墨绿色。口径3厘米,孔径1厘米,腹径127厘米,高10厘米。

    玻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始于西周时期,至今已历两千余年,到了清代玻璃制造工艺发展到了顶峰,成了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  

    近代有关我国古代玻璃的介绍和起源的讨论,是起始于2世纪30年代,但大多数是史料分析和介绍,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文物考古界对中国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的古代玻璃遗物的形制、纹饰、质地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汉通西域后,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是从西方经丝绸之路传入的。《魏书》、《旧唐书》中,皆有从外国传入的记载,在国内也出土了不少具有古罗马、古波斯和古代伊斯兰文化特征的玻璃器皿,所以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技术起始于张骞通西域以后以外传入,也有不少人对此有异议,西汉刘安著《淮南子·览冥训》和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皆提到“炼五色石,铸以成器”20世纪60年代初,沈从文根据对中国古玻璃文物的考察,在《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文中提出“中国工人制造玻璃的技术,由颗粒装饰品发展成小件雕刻品。”20世纪70年代,于福喜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初步技术检验,对古代玻璃起源提出了“自创说”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杨伯达以出土文物资料的分析,支持古代玻璃“自创说”观点。这一问题学术讨论也引起了国外的注意和报道。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文物不断流失,20世纪30年代西方开始对我国古玻璃进行科技考察,对我国古代玻璃制品进行了化学分析和研究。

    衡水出土的墨绿色玻璃制品,从形制、质地、纹饰上看玻璃的来源尚不清楚,由于它是一个完整的器物,所以不能破坏它进行化学分析,只能等将来有了更好的技术来判断它是从国外传入的,还是中国制造的。通过它的颜色分析,有一点可以肯定,玻璃的颜色系由Co、Mn、Fe和Cu等着色元素引起的。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