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近七成省份公考报名人数下降(图)

来源:北京日报  2014-04-23 15:35:25  责任编辑:孙明霞

    谁在争公务员这个“铁饭碗”?

    有统计显示,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珍视公务员考试。

    “农家子弟的心理压力最大。”荣敏说,在他担任主讲老师的班上,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心理差异。大多数学生将考公务员作为就业“平行”志愿之一时,一些来自农村的或其他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将公务员作为就业的最佳甚至唯一选择。

    多家培训机构称,“富二代”和“官二代”考公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一家公考培训机构老师称,经常见到家中有资产过亿的企业、开着豪车来上课的“富二代”,父辈们“有钱不如有权”的理念让他们寄希望于孩子成为“国家干部”,特别是“富二代”中的女生,家长更希望她们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投身商海。

    一些原本出身于公务员家庭的考生也很大程度受家庭影响。考生小李坦言,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副处级干部,希望儿子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

    在上海某知名高校就读的安徽籍研三学生李雷(化名)告诉记者,他是中文系毕业,像他这样的“大文科”专业的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最多。多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称,考公务员学生较多的专业主要是中文、社会学、历史、经济、法律等专业,一方面这是由于公务员岗位招考这些专业的学生较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专业的就业压力较大。

    毕业去基层干公务员适合吗?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门槛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求本科毕业,竞争激烈的岗位已经要求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不少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在考公务员时也心存疑虑:“学了这么久,去基层干公务员真的适合吗?”

    “很多毕业生考公务员,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公务员这个职业。”荣敏说,现在招录公务员绝大多数要求从基层做起,多数大学生在踏上社会的第一步都要从事琐碎、重复的工作,有的甚至与专业脱节,不能发挥所长,因此公考机构在校园宣讲时都推荐性格比较沉稳、内敛、有耐性的同学报考,而一些思想较前卫、较激进的同学即使考试成绩比较优异,进入工作岗位后也难以适应。

    “要让年轻人真正看淡公务员考试,必须改变调整就业大环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首先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让公务员不再有特权,不再有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再次要让企事业单位在职工的福利保障等方面更加规范。最终在社会上形成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的理念,这样才能期待年轻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出彩。

    短评

    要让年轻人看淡公考

    需改变调整就业大环境

    从本月中旬开始,各地公务员考试陆续拉开序幕。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地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报名火爆情况远不如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已发布招录公告的23个省份中,其中16个省份报名人数出现下降,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八项规定”出台后,公务员失去灰色收入和隐性福利,吸引力降低。

    记者近日在湖北、安徽等地采访了解到,2014年多地公务员报名人数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公考降温”,结合招录岗位、数量来分析,许多岗位竞争依然激烈,千人争取一个职位的情况频频出现。公务员、事业单位“铁饭碗”依然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首选。

    而且,多数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看重的并非灰色收入、隐性福利,更为看重的是公务员的稳定性、压力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公务员只是其中的一个分会场,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人曾精辟指出: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一处吃一辈子的饭,而是在处处都有饭吃。

    一名工作了16年的基层公务员在网上吐槽:“梦想被一点点打磨平了。”梦想,伴随着每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守着“铁饭碗”过安稳日子,从事琐碎、重复的工作,有的甚至与专业脱节,不能发挥所长,梦想最终将无处安放。

    面对持续多年的“公考热”,相关部门应该更多思考,真正要让公务员热降温,一方面必须改革公务员制度,消除体制内外的差异,从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打破“铁饭碗”;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引导,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下功夫,为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搭建更多施展才华、挥洒青春、实现梦想的舞台。

相关新闻

石市发布重点人群吸烟报告 公务员吸烟率最高

2014-04-18 09:13:01

近日,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重点人群吸烟相关行为监测报告》。在对公共场所禁烟的态度中,大多数调查对象主张在医院、学校、会议室、工作场所、公交工具和政府机构室内全部禁烟,但主张在餐厅和酒吧室内全部禁烟的比例较小。

承德市万余名考生参加公务员省考

2014-04-17 13:48:55

    承德市万余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2014年度“省考”笔试,竞争343个公务员岗位。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