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县77岁老农范建民业余坚持新闻报道60年

    最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老范的文章:《衡水晚报》发表了他的《吃米不忘种谷人》、《难忘当年挖海河》;《衡水日报·晨刊》发表了他的《激情的岁月,艰苦的磨难——忆当年深翻种麦大会战》……一看这些文章,就知道老范岁数不小了,写稿的时间不短了,发表的作品不少了。

    这个老范,就是饶阳县王同岳乡范苑村77岁的农民通讯员范建民。

    一炮打响 深深恋上写新闻报道

    范建民1936年4月出生,从上小学时就喜欢写作文,老师常把他的作文当范文讲读给同学们。到小学高年级,他就练习着给报社、电台写通讯报道。由于家里穷,1952年,他高小毕业后就回村务农,却一直坚持看书读报写文章,尤其痴迷写新闻报道。

    如今,老范写稿已整整60个春秋了,各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采用的稿件已达3000多篇。其实老范真名叫范根深,范建民是他多年沿用的笔名。但多少年来,从没人叫过他的真名,而“范建民”这个笔名却享誉县内外。

    195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看到土改后的农民喜气洋洋,他拿起手中的笔,开始采写农村的新人新事新变化。1954年春,为了改变全县的贫瘠面貌,饶阳县政府从辽宁引进了少见的苹果树苗,这在当时可是件新鲜事,村民们深受感动。他深入采访,写出了消息《种上苹果树,感谢育苗人》,于当年5月先后被《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采用。那时报纸少,上稿率低,而他一炮打响,成了当时的“土秀才”,人们有事就找他说道说道。

    从此,写稿成了他的一个“事业”。不论劳动多累,生活多苦,一天劳作后,每晚他都趴在自己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下坚持写作……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先后成为《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衡水日报》、衡水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的优秀通讯员,并多次受到地、县宣传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被评为模范宣传工作者,多篇作品获奖。

    秉笔直书 成了“三农”代言人

    几十年来,他一直把写作重点放在讴歌农村、农业、农民的新变化上,扶植农村新鲜事物的发展。

    1982年9月,听说5里之外的程各庄村有人买了电影机,他感到这是农民文化生活的新追求。当时正是秋收种麦时节,农活很忙,白天脱不开身,他就在晚上收工后去采访,当晚就写出了《五户农民买了电影机》的报道,被《衡水日报》、河北电台采用,引起了强烈反响。周边村庄许多村民也相继购买了电影机,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1998年4月,范建民到县政府办公室搜集资料,正赶上工作人员打印上报材料,反映滹沱河污染的情况。他当即深入采访,赶写出消息《滹沱河污染,两岸人受害》,被《河北日报》、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衡水日报》、衡水电台等媒体刊载播发。省、地、县还组成联合调查团,勘察污染源,处理了上游八家向滹沱河排污的企业。滹沱河水又清了,人们纷纷称赞。

    老范写稿,仗义执言,既有表扬又有批评。只要是有损党的形象和农民利益的,他坚决要管,扶正压邪。1986年冬,乡粮站派人到村里收购粮食,来人酒足饭饱之后大耍酒疯,坑害农民,群众十分气愤。范建民马上写了一篇批评稿,在衡水电台播出,及时遏止了事态的发展和不良风气的衍生,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不想,被批评的人连续两次借故打击报复,范建民心气正底气足,再次向新闻单位反映。在衡水电台的支持下,粮站处分了当事人,并公开向他赔礼道歉。1993年7月,范苑村被无故断电15天,在乡亲们的要求下,范建民及时向新闻单位反映。在记者的调查、干预下,当地电力部门很快为村里送上了电。乡亲们都高兴地说:“‘土记者’办了件大好事。”

    坚强执着 低保户依然快乐写作

    都说“文如其人”,老范写稿如做人,有三个特点:坚强执着,乐观豁达,人穷志坚。

    尽管他的家很简陋,三间旧砖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写作条件很差,但任何风雨都没能让他撂下手中的笔。他一家三口,老伴常年有病,儿子患有严重小儿麻痹后遗症,三个女儿有两个嫁到外村,日子过得都不富裕。仅有的几亩地是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而且还得主要靠女儿帮忙耕种。不会喂猪养鸡,凑合着种一些简单的蔬菜自食,贫困的生活一如既往。现在一家三口都纳入了农村低保,每月有90元的补助金可以支配。就是这样的生活水平,也没有泯灭老范对写作的兴趣。

    老范常去县城,一是在熟人的单位打个“免费电话”,发送他写的新闻稿件;二是要几本公家的稿纸或是废弃的白纸回去写稿用。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承载着他略微弯曲的躯体,游走在乡村的角角落落。但他对自己窘迫的日子没有任何牢骚和怨言,总是乐呵呵地说:“比上不足,比下还有余呢!”

    陷入困境 农民通讯员受到各界关爱

    农村有句老话:“房漏就怕连阴雨,家穷就怕灾难多。”1993年9月,范建民的妻子不慎摔断了脊椎骨,高位截瘫。为给妻子看病,他花光了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还欠下1.5万余元的外债。这对他可是个天文数字,本来就贫苦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村干部及乡亲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村支书范俊杰、村主任张晓峰联名给媒体写了一封信,吁请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衡水电台当即派记者采访,发起了向范建民“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衡水新闻》、《衡水日报》也相继报道,呼吁社会各界予以捐助。

    灾难无情人有情。报道发出后,首先在衡水新闻部门掀起捐款热潮。《河北日报》衡水记者站站长徐春林、副站长葛西劝带头捐款;衡水广电局工会副主席冯书根闻讯后,马上捐款20元;衡水日报社社长蒋清泉、总编辑尚子深、副总编辑蒋蕴慧、总编室主任刘全乐等也纷纷奉献爱心,一天时间,报社全员就捐款200多元。他们说:“老范年过半百还坚持写作,并经常自费来报社送稿,诚心地热爱着党的新闻事业,让我们深受感动……”

    从1993年12月14日起,衡水电台在《本地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了社会各界纷纷为范建民捐款的消息,形成了强大的“桃城”冲击波。滚滚爱心汇成暖流,涌向40年痴心从事业余新闻报道的农民通讯员范建民。衡水地区制酒厂在厂长张永增带领下,一次性捐款500余元;衡水地委宣传部,深州、饶阳县委宣传部,饶阳县委、县政府等相继慷慨解囊;你10元,我20元,他100元,衡水地区精神文明办副主任张贵申、阜城县公安局副政委谢云、阜城县人行副行长王平顺等也一表爱心;桃城区大麻森乡李善彰村共产党员、种田能手李新水骑自行车赶到衡水电台,将省吃俭用积攒的30元钱投进捐款箱,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种田人能学到科学知识,有老范等通讯员的一份功劳……”枣强县吉利乡杨家庄村农民通讯员杨双池闻讯后也坐不住了,顶着刺骨的寒风,骑行40多公里,赶到衡水为范建民捐款。临行前,患脑血栓的老母亲对他说:“孩子,写好文章,还要做好人,去给老范捐点钱吧。”杨双池为母亲看病已花去近千元,尽管手头也不宽裕,还是挤出钱捐了款……

    “你热心做党的宣传工作,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当年12月21日,衡水地委宣传部长王金平带着全员的350元捐款专程赶到范苑村,代表地委慰问范建民,并鼓励他坚定信念,渡过眼前难关,不仅要继续做好党的宣传工作,还要积极发展生产,逐步过上富裕日子;1994年2月7日,衡水军分区司令员田全国也来到范建民家,看望慰问他及其卧床的妻子,并将全体官兵捐助的1000元钱交到了他的手上……

    痴心不改 要带好下一代写稿人

    面对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厚爱,范建民激动地说:“我们全家非常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我深深体会到: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共产党的恩情深;千好万好,还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好。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勤劳致富,还要坚持写好稿,做一名优秀的农民通讯员。”

    如今,范建民已经77岁了,身体健康,精神抖擞,生活安好,虽然眼花了、耳聋了,提笔写稿的时间也少了,但他对党的新闻事业依然情有独钟,痴心不改。一有闲暇,他便与年轻通讯员一起研究稿件,念念不忘的是怎样发挥余热,带好下一代写稿人……衡水晚报讯(李光辉 赵泽民)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田士威】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